投期刊-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教育经典反思论文2800字_教育经典反思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发布时间:2021-04-08 18:49:00

  导读:教育经典反思论文2800字的在写作的过程当中也都不是那么简单容易的,特别是对于第一次写作的论文的作者来说,更是不清楚应该要如何下笔的,本论文分类为经典教育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关于教育经典反思论文2800字范文供大家参考。


  教育经典反思论文2800字(一):初中阶段经典教育的实践与反思论文


  根据教育部2014年《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青少年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战略任务,学校必须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在这一文件精神指引下,初中语文教学专门设置了经典教育课程。作为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我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期望将经典教育和现代课程教学模式相融合,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和价值通过课程教学得到 学院。


  【基金项目】广西民族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8XJGY03)。


  【中图分类号】I207.25【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19.027


  社会发展过程中,应用物质文化和技术新成果的速度十分快,应用为适应新技术而进行修正的非物质文化内容速度则往往要慢得多。二者之间的发展差距,社会学称为“文化堕距”[1]。新媒体时代,高校文学经典教育传播过程也出现了类似的“文化堕距”现象,突出表现在文学经典的人文价值传播与接受,严重滞后于媒介新技术的应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切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新媒体时代文学经典教育教学亟待研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时代文学经典教育的技术拯救


  文学经典教育传播的途径有多种。在我国,以课堂为组织形式的文学教学是较为专业、系统、重要的方式。当今正处在一个主要借助数字、网络等技术传播信息的新媒体时代,这样的时代语境,对文学经典教育传播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文学经典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1.文学经典教育的两难处境


  新媒体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诉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文学经典的地位由文字阅读时代的中心和神圣地位退居边缘,经典终结的焦虑情绪弥漫在当代社会的上空。作为文学经典传播主要途径的高校文学经典教育教学,也随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一方面,在新兴媒体、视听盛宴和海量信息面前,大学生倾向于选择轻松随意、时尚潮流的大众文化产品;文学经典因与当下的社会环境形成距离,构成解释和理解的障碍而遭到冷遇。另一方面,文学经典长久以来给人以恒定的价值意义和心理支持,除非它在人类文化中担当的责任被其他文化形式所取代,否则经典仍会被大众推崇。所以,文学经典教学仍是当前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素养的重要途径[2]。


  2.文学经典教学的技术拯救


  在经典价值式微的后文学时代,新媒体在经典文本与公众世界之间拓展出“第二生存空间”[3],文学经典教学主动适应外部生存环境,应用新技术和新媒体进行教学,无疑是对文学经典传播的一种技术拯救,并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一是,新媒体技术的引入带来了文学经典教学信息资源的多元化。在文本教学基础上衍生出音像、视频等新媒体形态,教学信息资源丰富、立体、全方位。二是,多种现代媒体之间的动态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文学经典的关注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三是,师生的互动交流得到增强。通过微信公众号、QQ空间、微博等社交平台,文学的阅读和讨论在更开放的空间里进行。


  二、新媒体时代文学经典教育传播的“文化堕距”


  新媒体在文学经典教学中的作用有目共睹,但效果远未达到理想,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在于先进媒介技术应用过程中“文化堕距”现象的产生。


  1.文学经典教学中“文化堕距”的表现


  一是,对技术的关注高于对内容的关注。教师对经典作品的讲授日渐倚重新技术的应用,甚至将手段当成目的本身,忽略对教学内容的思考和文学内涵的挖掘,背离文学经典教育的目的与初心。二是,以影像作品取代文本阅读。经典改编的影视剧是文学经典教学普遍应用的新媒体资源,但它们实际上是产生于大众文化背景下的一种被影像化的经典代读,对其过度依赖,甚至将影视现象取代原著品读,降低了文学经典的接受门槛,削弱了学生解读作品的能力。三是,短暂的激发取代长效的动力。文学经典教学要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形成长效的情感动力机制,而新媒体的应用多停留在感官愉悦刺激上,吸引学生一时的关注,实现的仅是短暂的激发目的。


  2.文学经典教学中“文化堕距”的影响


  新媒体的运用在技术层面上缩小了文学与社会环境的距离,但在内在层面上却拉大了文学经典教学与其本真诉求之间的距离,导致人文价值的传播乏力与滞后。


  文学经典具有多重社会功能,因而具有极高的传播价值。从文学经典教学的角度看,人文价值是最重要的价值。文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人学,文学经典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反映人的问题,反映生存现实和生存超越中呈现的普遍人性。李健吾曾多次提出,文学应该表现人性,人性是作品经久不衰的主题。文学史的发展规律也证明了这一点,当文学表现人性越为深刻,时空局限性就越小,就越有可能成为经典[4]。


  文学经典的价值需要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去衡量。从时间维度看,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能超越它产生的具体年代,成为一种持续有意义的存在。正如伽达默尔所言:“艺术品的创造者可以投其所处时代的公众之好,但他的作品的真正存在却在于它自身所言说的东西,作品存在超越任何历史限制。在这个意义上,艺术品是一种永恒的现在。”[5]从空间维度看,文学作品的意义必须在空间中展开,空间是作者经过多重构思而成的文化环境和心灵世界。文学经典在不同空间大范围传播,培育了广大的接受群体,构筑了一个共通的意义空间,实现作者、作品和受众之间的跨文化沟通理解。


  文学经典教学最重要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对人的价值及人的自由和发展的珍视、关注的思想体现”[6]。文学经典以人为中心,聚焦于人性表达和人文关怀。经典文学被传播、接受、认可的过程,也是不同时空的受众在人性问题上对话沟通的过程,是接受者与作家、作品、世界之间基于人性的一种理解和关怀。文学经典教学的初心,就是实现人文价值的跨时空传播,在当代大学生心中培育影响其一生的人文精神。


  三、文学经典教育传播“文化堕距”弥合的路径


  在传播媒体技术升级的同时,人文价值的探寻和传达也应上升到一种新的高度,这样才能解决新媒体时代文学经典教学中的“文化堕距”现象。具体路径有两条:一是从新媒体的应用着手,积极搭建媒介与文学经典之间的适度关联,减少新媒体对文学经典传播的阻碍,促使媒介成为传播文学经典价值的有效手段;二是从文学经典的价值特征着手,搭建时空维度上的深层交流,拉近文学经典与当下的距离,重构文学经典的当代价值。


  1.搭建新媒介与文学经典适度有效的关联


  第一,以“本”为本,确保新媒体应用的适度。原著是文学经典教学的根本依据和价值来源,必须坚持以文本为本的原则。新媒体在文学经典教学中具有很大的优势,但在人文素质的培养中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因此要遵循适度原则,避免形成新媒体的过度崇拜。以“本”为本,能在一定程度上规制新媒体的滥用,而新媒体的适度应用则能促进学生回归文本。例如,有选择性地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影视改编作品,将其作为原著的补充,能加深学生对原著的理解。以萧红《呼兰河传》的教学为例,受众的解读往往停留在写景抒情、思乡怀旧的表层意义上,引入相关电影《黄金时代》,让学生从萧红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一生中,进一步将呼兰河理解为一个流浪灵魂无法回归但永远珍藏于心的精神栖息地。若是新媒体的利用无法增进学生对文本的感受,甚至直接取代原著的阅读,则要认真反思手段的应用是否得当,警惕受到技术的控制。


  第二,以“人”为本,提高新媒体应用的效度。新媒体的应用应有效服务于文学经典人文价值的传达,增强学生的人文体验。这里仍以教学中应用最普遍的影视媒体来说明。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影视作品的改编与原著的内涵是否吻合,以便在技术与人文之间搭建桥梁,让学生经由新媒体应用的反思增强对文学经典魅力的感受。如陈忠实的《白鹿原》,以磅礴的叙事结构描述了白鹿原半个世纪以来的时代变幻和人的命运,改编后的电影只剩下一个有限的空间中一个人物的传记,通过比较,学生则可以反观原著成为经典所具备的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人物命运的苍凉感。如果影视资料的介入仅引起了学生的些许关注,那么应用新媒体技术的效果显然一般,只有能引发学生对经典内在价值深切感悟的介入,新媒体技术才具有人文的温度和抵达心灵的力量。


  2.建构时空的深度交流,凸显文学经典的当代价值


  经典产生于过去,但意义则是当代的。经典的价值必须回到接受者生命的本体意义上来重构,文学经典教学只有强化对学生当下生活的介入、价值认知和引导,才能获得生命力。因此,教师教学中应建立起经典与当代的深度对话和交流,让时空的距离转化成一种具有肯定性的力量,凸显经典的当代价值,使人文魅力深入人心。


  首先,这种对话可以建立在至今仍易于引起同情共感的作品上。文学经典是经过时间的淘洗和各种条件的过滤筛选出来的,写出了人类共通的人性。如沈从文的《边城》、汪曾祺的《受戒》所呈现的那种自然和谐的生活氛围和超然恬淡的生活态度,其实就是中国从老庄开始就向往的宁静和谐、与世无争的诗意栖居家园,故能跨越时间的距离引发众多读者的共鸣。与这样的作品沟通交流,学生能理解人性的超时代性,在思想和心灵中坚守一直存在于人类内心深处的精神。


  其次,这种对话要建立在因时空阻隔造成理解障碍的作品上。因为“经典……帮助你在与它的关系中甚至在反对它的过程中确立你自己”[7]。例如,鲁迅的《风流》中关于头发去留的生命体验,令人不易理解。而一旦学生能跨越文化障碍,必能更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人”解放的重要意义。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积极的沟通对话,在经典与当下之间建立想象共同体,构建起审美与学生精神价值之间的深层联系[8]。


  最后,这种对话要建立在经典价值认同的历史变迁上。有些作品尽管在特定的时间内被官方认定为经典,但由于对人性的忽视,很难产生跨越时空的持续共鸣。这时就需要深度交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文学经典最核心的人文价值,并对其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恒久而深刻的热爱。


  从时间与空间维度上去建构当代社会与文学经典的深层交流,就是要以“人”的问题为核心,将文学经典教学设计成一种深度“对话场”,通过不同时空中的心灵对话,丰富学生对人的认识和理解,增进并见证自我的成长,提升其人文关怀的高度和深度。


  新媒体时代,技术在变,阅读方式在变,但文学经典中的人文关怀却不变。正因为这种独特的价值,文学经典才能弥补技术造成的精神匮乏和思想虚无。文学经典教学在积极应用新媒体技术的同时,更要凸显经典关于“人”的问题的深切表达。

相关文章

单亲家庭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议题,这些家庭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包括如何为孩子提供稳定的环境、如何处理个人和家庭问题,以及如何确保孩子的健康发展。

2023-09-09
100%安全可靠 100%安全可靠
7X18小时在线支持 7X18小时在线支持
支付宝特邀商家 支付宝特邀商家
不成功全额退款 不成功全额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