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期刊-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失衡的重新认识分析论文(共2篇)

发布时间:2020-04-12 14:16:00

  导读:国内国际经济论文如何写?相信对于恩多第一次写作论文的作者来说,总是会觉特别的迷茫无措的,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写比较好,本论文分类为国际经济学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国内国际经济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第1篇:对国际经济失衡和国内经济失衡的重新认识


  【摘要】由于美国经常出现账户赤字的情况,并且这种情况不断加重甚至屡屡创造新高,使得全球经济也随之失衡。但是对于引起全球性经济失衡的原因我们却有着不同的解释,因此,各国的金融业学者和专家都在研究着这个课题。基于此,我们针对美国的账户赤字情况,深入研究国际经济失衡和国内经济失衡的原因,并总结经济失衡对于经济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


  【关键词】经济失衡赤字


  根据调查研究表明,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美国的账户上就经常出现赤字的情况,并且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在2000年以后,这样的情况还在加速发展,甚至不断地创出新高。相对比于美国的账户赤字情况,石油的出口国、亚洲新兴市场和部分发达国家却出现了贸易顺差的积累情况。全球性经济失衡已成为了不容置疑的事实。这样经济失衡的局面发生后,引起了全球金融业以及国际经济组织的高度关注,而人民面对这样的状况,或忧虑怀疑,或乐观肯定,态度不一。经济失衡的原因有很多,只有找到了原因所在,才能有效防控经济失衡。


  一、国际经济失衡的主要表现


  (一)主要表现为贸易失衡


  国际的经济失衡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这并不是新鲜事物,反而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不断影响并深化,国际失衡在新时代下也呈现出了新的特征。在经济全球化中,主要把世界上的经济体分为了三种类型,分别是:以美国、日本和欧盟为代表的资本和消费型国家;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生产型国家以及以中东、巴西、澳大利亚为代表的资源型国家。把世界上的主要国家进行明确的分工,才能使国际的生产效率得到最大化的体现。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分工类型不同导致分配结果不均衡,导致了全球的经济失衡。


  随着世界贸易交往频繁,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国际的经济失衡,首先就体现在了各国之间出现了贸易失衡。最典型的是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不断加大,这种顺差加大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的经济产业结构体现在高端的制造业和现代的服务业,而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则转到了别国。


  (二)主要经济体的内部失衡


  内部失衡状况主要包括了财政赤字、个人储蓄率和国债发行的规模几个方面。国际上的几个主要经济体,如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出现了财政赤字率不断攀升、国家债务规模庞大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也表明了主要经济体的内部失衡,这也是国际经济失衡的原因之一。


  二、对国内经济失衡的认识


  (一)中国经济失衡的表现


  国内的经济失衡主要表现为储蓄过高、消费不足以及投资效率低。之所以会出现国内的储蓄额大于国内的投资,是因为家庭、企业和政府的储蓄率都过高。在家庭中,储蓄是为了预防,由于社会上的各种制度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因此把一部分资金储蓄起来,用于今后的医疗、失业或退休的储蓄。企业上的高储蓄是由于一些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利益不断增加,但是企业却并不将这些盈利上缴国家,而是在企业中保存,用于更好地建设企业。近年来,政府税收不断加重,但是用于公共服务上的支出却没有和税收成正比,这致使了政府的储蓄也在增加,这些储蓄大部分应用在了基础设施上的建设。


  (二)中国经济失衡的原因


  中国之所以会出现经济失衡,主要是由于长期实行“出口导向”的战略和引进外资的政策,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与世界经济联系密切,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各国的经济格局也在不断重组,一些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主要流入到了中国。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大量的“中国制造”产品,使中国成为了外企贸易的加工基地,外国企业直接在中国投资并生产也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中国的进口产业。


  三、我国改善经济失衡的具体措施


  (一)加快人民币的汇率改革


  人民币的汇率改革,能有效避免经济失衡。具体要求为使人民币合理情况下升值,这样能对通货膨胀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也能对贸易上的盈余起到一个重要的调节作用。


  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单纯地依靠汇率改革也不能完全控制经济失衡,还应该将汇率改革和其他政策相配套,比如通过出口补贴来刺激出口、切实推进金融体系的改革、加快发展资本市场,这些都能使国内的储蓄和资本实现有效地配置。


  (二)增加公共产品的投资


  增加国内的公共支出有助于减少贸易上的顺差,有效调整了国内的经济失衡。要想增加公共产品的投资,首要任务就是扩大内需,使出口减少、进口增加,人民在市场中完成消费,能有效减少中国的贸易顺差。


  同时,增加公共产品的支出也是为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通过对国家内的公共设施进行投资,也能够降低交易的成本,从长远的眼光上来看,这样做既提高了人力上的资本,又为国内的产业结构升级奠定了基础,更好地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三)快服务业的开放和改革


  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非常充足,但相对而言服务业却没有充足的发展空间,和繁荣的制造业相比,服务业显得尤为滞后,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就更加应该提高服务业所占的比重。


  加快服务业的改革,更多的是要做到将眼光面向国内的市场,雇佣国内的员工,使充足的劳动力得到合理的应用。并且,国家政府也要在政策上扶持服务行业,引进投资,推进服务行业的发展。


  近年以来,随着美国的经济增长放缓,其他国家的经济在迅速增长,使得全球性经济失衡的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面对全球经济失衡,中国也要找到合理的解决措施来加以应对,从调整汇率、增加公共产品的投资力度、推动服务业的改革三方面入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改善经济失衡这样的状况。


  第2篇: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分析转型升级进入攻坚期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的一举一动牵动着全球主要市场及大宗商品的走势。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逐季放缓,如何评价当前经济走势,一直都是人们最为关心、热议的话题。悲观者看到经济增速逐季下滑,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担心全年增长预期目标可能落空;乐观者看到物价可控、就业增加,结构调整呈现可喜迹象,认为抓住调整中的机遇有利于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了上半年经济形势,对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作出了部署。为帮助广大读者更好地认识经济形势,把握政策取向,本刊编辑部特别梳理了当前经济十大热点,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进行分析。


  1、如何看待经济增速


  2、如何看待结构调整


  3、何为当前经济阶段性特征


  4、为何说中国经济会长期向好


  5、为何有些经济指标不匹配


  6、如何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


  7、宏观政策如何稳


  8、微观政策怎样活


  9、社会政策咋托底


  10、如何看待国际经济形势


  1、如何看待经济增速


  有关中国经济的“上限”和“下限”之说,是上半年的一个热点。


  何为中国经济增长率的“下限”?有说7%,有说7.5%。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给出的指标是7.5%左右,“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经济发展速度是7%,如果按照2020年完成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的要求,则2020年每年的经济增速要超过7%。


  无论是7%或是7.5%,上半年7.6%的经济增速都在预期目标之内。但是,与中国经济30年来接近两位数的年均增速相比,与国际经济对中国的期待相比,7.6%的增速引发一些海外经济学家唱衰中国。一些人士惊呼中国经济“遇到了大麻烦”,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撰文直言,中国经济“撞上了长城”。


  实际上,这些观点放大了中国的短期局部困难,更没有看到中国仍处于大有可为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长期利好前景,实在过于悲观草率。


  近几年,我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已经出现“拐点”,加上经济结构调整提速、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空间缩小、基础设施投资潜力下降等条件的变化,使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能力有所降低。由此分析我们的一些现实情况,无论是劳动力、资源成本快速攀升,还是产能过剩、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都不是短期周期性问题,而是经济发展到新阶段后面临的长期问题。在经济潜在增长能力有所下降的前提下,继续追求过快的增长速度,不仅违背经济规律,而且会加剧已有矛盾、带来诸多风险。


  增长趋势放缓将是我国经济新常态,对于这一变化,我们大可不必惶惶然、茫茫然。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的体量很大,即便增速放缓,新的增量仍将逐年保持上升态势。加上人口条件的变化,尽管目前就业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但提供的就业岗位还是多于求职人口。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725万人,多于去年同期,完成了全年目标的80.6%。


  历史地看,潜在增长率自然回落,经济从高速增长期向中速平稳增长期过渡,是现代国家经济发展的普遍走向。在各国工业化进程中,一批 和监管体制改革、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等也都有实质性的新进展。


  正在加速推进的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不仅强调注重顶层设计,而且强调尊重群众和基层的首创精神,对于一时看不准、吃不透的改革,先选择一些地区和领域开展试点,以点带面,在探索中及时调整和纠错。比如,国务院已批复11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地区;政府购买服务作为政府转变职能的一项改革举措,已经在各地广泛展开,并逐渐积累了一些经验。


  城镇化创造新机遇。


  有人说,世界经济要走出深度调整期,一看美国的高科技,二看中国的城镇化。这种观点虽不一定准确,但至少说明,城镇化的确是中国的发展机遇。


  毋庸置疑的是,目前中国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而工业化与城镇化高度相关。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2年的52.57%,说明推动工业化必然同时推动城镇化。“十二五”时期,中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越来越紧密。工业化进入“提质带量”阶段,需要以城镇化来解决劳动力供给和产业结构转型问题;新型城镇化则需要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依靠工业化来解决城镇化带来的就业和市场问题。工业化与城镇化“两化”互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将涌现出更多的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创造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比如农民工落户。自3年前广州、深圳实施积分入户制度后,上海也从今年7月1日开始通过居住证积分制度,向所有外来务工者打开城市的大门。今后,我国还将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农民工进城落户,一方面推动城市新增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投资,另一方面也会通过消费升级来带动更大的消费,投资与消费的增长,则意味着内需的扩大和经济的增长。


  人才支撑新发展。


  在一些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撤出中国引起争议的同时,另一个现象也引起了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将研发中心转移到中国,或计划未来几年在中国设立创新中心。今年6月举行的2013成都财富全球论坛上,成都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巨大的人力优势,签约74个项目,投资达1120亿元,其中服务业项目47个。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表示,将为通用电气成都创新中心追加投资。


  跨国公司为什么提前在中国布局?是因为中国有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即每年700万左右的大学毕业生。和印度、巴西等其他新兴国家相比,这是庞大的人才储备和难得的人力资源。未来,中国劳动力素质的整体提高将会带来新的红利。


  不言而喻,中国制造业今天的发展成就,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但必须指出,尽管我们现在仍然有着超过9亿多的劳动力,情况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在历经相当长一段时期后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比上年减少345万人,而且在以后相当长时期里,中国劳动年龄人口还将逐步减少,人口老龄化趋势也更加凸显。劳动人口的这种变化,是否意味着多年以来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将会消失,目前还存在争论,但必须正视这一变化,同时应当更加关注其发展趋势,即劳动力素质的持续提高。中国社科院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劳动力素质处于快速提升时期,未来10年,中国将形成新的质量型人口红利。


  拥有大规模成本较低且素质较高的人力资本,正是当前中国发展的巨大优势。潜力巨大的人才红利,可以显著而持久地支撑中国经济转型和国际竞争力提升。


  5、为何有些经济指标不匹配


  从传统的统计数据和分析方法来看,当前经济运行的有些指标是相互不匹配、不同步的。比如,经济增速虽逐波放缓,但城镇新增就业总体平稳;工业用电量增速较低、铁路货运量略有下滑,但工业增速仍然相对较高;财政收入增幅回落大于经济增幅回落。再比如,货币信贷增速相对较高,社会融资规模增长也比较快,但经济增速却逐步回落。这些数据的不匹配看似不好理解,但综合各方面因素来看,这正是由于中国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所决定的。


  关于工业增速与工业用电量、铁路货运量之间数据不匹配问题,上半年工业用电增长4.82%,铁路货运量下降2.8%,而工业增长9.3%。实际上,从用电量来看,增长率不高一方面是因为工业结构有了改善,近两年高耗能行业回落较多,而用电量相对较少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比较快,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6%,比全部工业高出2.3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是因为节能和技术进步提高了用电的效率,单位产品的能耗不断下降。从铁路货运量来看,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占铁路货运量58%的煤炭运量下降了5.7%,而现在铁路货运量仅占全社会货运量的10%左右,对货运增长整体影响不大。上半年全社会货运量同比增长9.6%,与工业增速是匹配的。这样几组数据对比分析,可以看到,用电量、铁路货运量增速下降,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取得的积极成效。


  关于经济增速虽逐波放缓,但城镇新增就业总体平稳。按照以往经验,经济增速下滑,就业率肯定也要下降,就业人数也要减少,但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速放缓,但就业是相对平稳的,这个问题也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一是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和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服务业发展加快,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人数增加,所以相对较低的增长速度仍然可以创造较多的就业岗位。二是劳动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去年劳动年龄人口比上年减少了345万人。三是企业用工思路和方式发生了转变,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经营遇到困难的时候,会采取停工检修、轮休培训等方式稳定员工队伍,而不是像前些年那样,企业经营一遇到困难就大量裁员。四是国家促进就业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各级政府也积极采取措施稳定就业岗位。这些都对当前就业形势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所以才能够出现经济增速下滑,就业稳定这么一个状况。


  关于财政收入增幅回落大于经济增幅回落。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增速同比回落4.7个百分点,而同期经济增速回落0.2个百分点。这与今年以来经济增速放缓、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走低等因素密切相关,但更要看到,为减轻企业负担,财政加大了结构性减税和清费力度,很多收费都清理取消了,特别是去年以来实施的“营改增”的改革试点,单看当期会影响一部分财政收入,但是从中长期看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活力和经济增长的后劲。


  6、如何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关键是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努力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


  这一政策信号受到了国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人们认为,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体现了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增强了针对性、协调性,是一个“标本兼治、长短相宜”的调控思路。


  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三者关系。稳增长可以为调结构创造有效空间和条件。无论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还是深化改革促进发展,都需要一个稳定的经济环境,需要经济保持在一个合理区间内。只有经济稳了,“求进”才有空间,“有为”才有基础,“提质”才有条件。调结构可以化解影响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培育促进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为经济发展增添后劲。而无论是稳增长还是调结构,都离不开改革的不断深化。通过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可以为稳增长和调结构注入新的动力。正确认识和把握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这种内在统一性,要求我们越是面临复杂的经济形势,越要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之间的关系;越是遇到发展中的“两难”问题,越要把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重在“统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矛盾,既有周期性的,也有结构性的,还有体制性的。各种矛盾交织,必须统筹施治。所谓统筹施治,就是要坚持依靠科学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通过结构调整推进转型升级,通过深化改革解决发展中的难题。面对目前经济下行的压力,如果采取过去那种单一的刺激政策,不仅难以完全奏效,还可能加剧已有矛盾,带来诸多风险。中央明确提出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稳中提质,奠定了以调结构促增长、以稳增长促改革的政策基调。既不因经济指标的一时变化而改变政策取向,影响来之不易的结构调整机遇和成效;也不能对经济运行可能滑出合理区间、出现大的起伏缺乏警惕和应对准备。


  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贵在“落实”。咋样“稳”、如何“调”、怎么“促”,不能只是空谈,最终都需要选择有效的政策,并切实贯彻。已有的行之有效的办法要继续用好,还要创新思路,适应新形势,运用新举措,形成科学的宏观政策框架,推出一套既能稳增长、又能调结构、还能促改革的政策“组合拳”。只有这样,才能既解决当前稳增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又解决影响经济长期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防止发展后劲不足,促使我国经济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


  7、宏观政策如何稳


  宏观政策要稳,意味着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总体平稳的运行态势,要静观其变,谋而后动,平心静气,谨慎出手。既不能盲目收紧,也不必匆忙放松,只要经济未超越“上限”、滑出“下限”,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就不轻易对宏观政策作大的调整。


  今年上半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政府没有对经济进行大规模的直接干预,即使当国内外舆论纷纷猜测有可能“出手”之时,仍然平心静气、静观其变。这种“不变”给了市场和企业以“定心丸”,也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政策自信”。如果经济增速一有变化,政府就立刻出手干预,宏观政策“急转急停”,难免让市场主体缺少必要的稳定预期,容易导致出现市场扭曲的情形,影响来之不易的结构调整机遇和成效。


  宏观政策如何稳?就是要坚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协调性,继续坚持和用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从财政政策来看,一方面是财政收入增速放缓,一方面是民生方面的刚性支出继续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这使得财政政策的选择余地不大,但也并非无所作为。积极财政政策可以从多方发力。一方面,大力优化支出结构,进一步盘活存量,保持必要的支出力度,把钱用在“刀刃”上,加强对重点领域的支持,包括棚户区改建、排污等城市基础设施、节能环保和公共服务等。另一方面,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抓手,结构性减税的空间仍然很大。8月1日起,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由12省(区、市)扩至全国范围,新一轮财税改革正向纵深推进。这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税负水平,还有助于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此外,逾600万户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小微企业,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对扶持小微企业可以起到“雪中送炭”之效。

相关文章

本论文旨在探讨券商业务关联与其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券商作为金融机构,在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通过构建业务关联来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2023-08-30

经营角度管控酒店建造装修成本是酒店业主和经营者在建造和装修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以下是一些经营角度的建议,可帮助您有效地控制酒店建造装修成本

2023-08-26

家庭财产保险是指为家庭提供财产保障的保险产品,包括住宅保险、家庭财产综合保险、家庭责任保险等。以下是家庭财产保险的现状和发展策略

2023-08-24
100%安全可靠 100%安全可靠
7X18小时在线支持 7X18小时在线支持
支付宝特邀商家 支付宝特邀商家
不成功全额退款 不成功全额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