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期刊-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国际经济学发展论文3400字_国际经济学发展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发布时间:2021-04-12 10:48:00

  导读:如何才能写作出满意的国际经济学发展论文3400字,应该也是现在大部分人都为之关注的话题了吧,在论文写作的时候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让自己无法顺利的写作,本论文分类为国际经济学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国际经济学发展论文3400字范文供大家参考。


  国际经济学发展论文3400字(一):中国高速铁路产业国际化发展方向的经济学思考论文


  摘要:中国铁路作为中国经济的大动脉,其发展前景是影响着中国海外市场经济的重大因素。文章首先概述“一带一路”政策的内涵、高速铁路的特征以及“一带一路”政策与高铁国际化发展的关系;进一步论述了“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高铁走出去的发展机遇,并分别从中国的自身因素、出口对象国因素等方面深入分析,提出中国高铁走出去将会面临的风险,文章最后促进我国高铁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國高铁;国际化


  一、前言


  高速铁路是在高新技术推动下的一种新型交通方式,它是社会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当代高新技术的系统集成,它的建设和运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因而有“大国技术”之称。中国高铁起步较晚,但凭借后发优势和强大的技术后盾作支撑,用了5年时间走完国际上40年高速铁路发展历程,一跃成为全球高铁大国之列,其发展速度令世界震惊。特别是在新时期“一带一路”背景下,为高速铁路走向国际市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遇,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二、“一带一路”政策与中国高速铁路产业之间的关系


  (一)“一带一路”概念的内涵


  “一带一路”战略是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最综合战略。它是以经济合作为核心的跨领域战略,对亚欧大陆的众多国家和地区实现贸易繁荣和经济互补创造了条件,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一带一路”理念包括众多要素,涉及地域经济发展、文化理念的碰撞,与地域间的政治、外交和国防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内涵上来看,“一带一路”体现了“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五通的战略方向,成为人类共同体和谐发展的共同理念。其中,政策沟通是基本手段,贸易畅通是核心目的,道路联通是“一带一路”得以实施的的基础。要实现“道路联通”,高速铁路的发展会带来强大的推动作用,是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手段,为“一带一路”政策的扩散和推动相关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高速铁路的特征


  作为一项新技术,高速铁路与传统的运输方式相比,具有多方面的优势。1.运输速度快。速度是其重要的特征,之所以被称为高速铁路与此有重要的关系,目前的实际运行速度可达300公里/小时;2.运载能力强大。一次运行的运载能力可达公路运输的数十倍;3.外部因素影响小。高速铁路在专用的线路上行驶,通过智能技术进行控制,气候、外部条件等因素对运行几乎没有影响;4.单位运载量的能耗低。与普通铁路、公共汽车、飞机等传统的运输工具相比,每人每公里消耗能源极低,符合绿色节能的理念;5.行驶过程中污染小。高速铁路的运行不会产生粉尘、煤烟或其他形式的污染;6.占地少。相对于强大的运能来讲,高速铁路的用地占地面积相对较小。


  三、“一带一路”政策对中国高速铁路国际化发展带来的机遇


  中国政府首倡的“一带一路”战略,符合沿带、沿路国家的共同需求,为区域的很多国家互通有无,促进贸易发展,引导经济繁荣创造了机遇。同时也为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及向国际化迈进带来的机遇。


  (一)推动高速鐵路相关技术更加成熟


  高速铁路是一个系统的概念,涉及众多技术层面的内涵。高速铁路技术的起源来自国外,但是最近几年我国在吸收国外技术和经验的基础上,已经取得多项核心技术的突破,逐渐达到国际领先的状态。从技术层面来看,包括铁轨铺设、机车制造和系统管理等领域。其中列车是构成高速铁路技术体系的核心,高速运行状态下,对列车制造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具有智能化、舒适度、 迎来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的强大舆论支持。


  1987年堪称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里程碑之年,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著作译介开始大规模展开。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是:重庆出版社出版瑞士学者布鲁诺·弗雷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一书,作者将国际政治经济学定义为“运用经济学以及政治学的经济理论的标准工具,力图对国际关系中经济和政治两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提供分析”;[10](序P1)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生王宁坤撰文介绍此后影响巨大的世界体系理论;[11]吴开成、桑玉成撰文介绍了相互依赖、经济政治化和霸权后合作理论,认为国际政治经济学强调政治与经济的综合联系,反映了国际关系的新变化,其本质却是为“垄断资本主义阶级”服务的;[12]学林出版社出版《当代国际关系理论流派文选》,其中选编了两篇经济政治学的著作,包括斯佩罗(JoanEdelmaSpero)《国际经济关系的政治学》一书的部分内容。[13]


  此后数年间,流行于欧美大学课堂的两本重要教科书引入中国。1988年,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吉尔平的《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一书。1990年,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英国学者苏珊·斯特兰奇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导论——国家与市场》,本书被视为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中英国学派的代表作,其特色是对世界经济中的基本权力结构展开分析。期间还有一篇重要文献值得一提,198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陈德照在《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初探》一文中指出,国际政治经济学在美国已经成为一门新的学科,尽管它还有许多不完整的地方,尚处于形成和发展过程之中,中国“应当大力开展对这门学科的研究和讨论,使国际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国土上开出花来,结出果来”。[14]以此为开端,国际政治经济学在中国学术界开始生根发芽,并逐渐从世界经济学分析转向国际关系视角下的研究。


  (二)制度化阶段(1991——2003年)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进入新阶段。其发展历程表明,从社科院系统的研究探索转入大学课堂传授是一门新兴学科发展的重要路径,因为注重学科建设本身就是大学的专职和特长所在,而且在大学课堂里讲授成熟的学科体系性知识是学科建设的必由之路。1991年,袁明组织召开“面向21世纪的挑战: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国际研讨会,罗伯特·吉尔平、迈尔斯·凯勒等知名国际政治经济学学者与会,就经济地区主义和国际体系变革等发表了论文。中国人民大学宋新宁在《中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挑战·困境·出路》一文中认为“在中国尚无国际政治经济学”,[15](P229)但中国人民大学为适应教学科研需要,开办了“国际政治经济学”全国教师暑期进修课程,并会同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讨论制定一项“八·五规划”的合作项目,积极推进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从1992年开始,中国人民大学在国际政治系和国际经济系全面开设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课程,其中包括国际政治经济学概论、跨国组织与跨国政治、东西南北关系的政治经济、亚太政治经济等。[15](P245-246)而北京大学也于1994年起为本科生开设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1999年该课程被列为北京大学骨干基础课。


  1992年,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的《权力与相互依赖》中文版出版。该书在欧美学界影响重大,从国际机制发展变化的角度分析了跨国经济联系加深的情况下,政治、军事、经济力量的变迁,特别是提出了“复合相互依赖”(ComplexInterdependence)概念,成为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世界流行开来的全球化研究的先导。本书列入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共同组织的“国际政治学汉译名著译丛”,其他译作包括汉斯·摩根索的《国家间政治》和肯尼思·沃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王缉思在《国家间政治》推荐序中指出,对比当代国际关系现实,摩根索1948年首次出版的这部著作存在两个重大不足,即忽视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相互作用、忽视了经济因素对国际政治的影响。[16]这种观点从某个角度折射出中国学者对政治经济互动的重视。


  另外一本需要注意的译著是1991年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美国国际货币政策》一书,这部著作由金融学的研究者先行引入中国,其后引起国际关系研究者的注意。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国际关系研究的议题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大为拓展,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跨学科特性进一步展现出来。三、积极推动中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发展


  中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改革开放伊始,中国的世界经济研究者首先推动了世界经济与国际政治互动的研究。随着中美两国关系的改善,学术交流也随之而盛。国际政治经济学正是在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国家战略目标推动下,逐渐走入中国知识界,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其起源、主要任务和学术观点已广为人知。国际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发展的学科、开放的学科,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界日益认识到其重要性,热情加以介绍、引进。与此同时,西方学术界并未满足于第一代学者的概括,大踏步地推动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机构接过从智囊机构传递过来的学科建设接力棒,强化国际政治经济学在高校的制度化建设进程,直至2003年北京大学招收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硕士研究生。随后,中国出现了一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教科书,开始以中国视角、中国话语、中国情怀推进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


  如果以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建设为参照系,那么中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引入与西方的起步建设相差不过20年时间。如果以美国在世界体系中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与学科发展程度作为一种标杆,那么中国引进西方学科成果的速度不能说不快。美国是在霸权鼎盛阶段面临盟国、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等非国家行为体的挑战时,力图突破原有支配美国对外关系哲学的约束,为美国确保地位寻求新的理论支撑。与之相对照,中国在追赶西方的过程中意识到这一学科的重要性,其主旨在于探索国际范围内政治与经济互动对国家战略的重大影响。如果说国际政治经济学诞生于美国霸权的风雨飘摇时刻,发展于欧洲、日本式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对抗美国模式的阶段,那么中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引入则是服务于完善国际关系学科建设的需要。不过,国际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迅猛发展显然不是致力于学科建设的学院派所能主导推动,其最大的动力来源于中国日益国际化所催生的内部需求这一事实。


  国际政治经济学诞生之际,西方世界正经历一场重大的国际危机,美国主导的体系不仅面临其盟国的挑战,也遭受到发展中国家的石油威胁,美国学者积极探索适应国际形势发展需要的新学科,以捍卫其核心战略利益。实践证明,国际政治经济学极大地推动了美国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乃至文化利益。如果说西方理论有其合理之处,理论总结来源于社会实践和特定的发展阶段,那么明确中国的处境要远比学习理论来得重要。在国际关系发展进程中,英国霸权、美国霸权及两个国家从地区性国家成长为世界大国的经验教训融入到这一学科之中。不过,英国、美国国际关系理论诞生之时,国家间关系还处于弱肉强食的时代,相互依赖的影响远未发挥出来。今天,国家间互动的进程极为丰富和深刻,如何抓住其中塑造社会需求的力量、如何用理论建构预测这一进程是我们直面的挑战。


  对照国际政治经济学在西方的发展历程,总结中国学术界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可以说我们正处于一个开创未来的新阶段。进入新世纪以来,主要高校以国际关系(尤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为代表)、政治学研究(尤以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为代表)、经济学研究(尤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代表)为主体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和相关研究进一步展开,学科建设体系走上完善之路。尤其是,中国经济学界日益重视国际经济体系变动对中国国内经济的影响,国际关系学界则强烈感受到中国经济总量上升和国际利益增多对国际体系的影响,这两类研究力量的沟通与互补不仅提升了专业训练水平,而且促进了对分析性工具的掌握。


  随着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互动的加强,以中国对外关系为核心的战略分析成为借鉴国际政治经济学成果的绝佳领地。中国的东亚地位、世界影响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心,如何推进中国东亚战略、“走出去”战略的研究,如何把握因为中国海外利益增多所引动的国内外政治变革,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国化所必须重点研究的核心议题。进一步说,如何锻造总结中国经验的话语体系,将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在很长时间内面临的难题。毫无疑问,如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样,国际问题研究的中国化工程不仅需要,而且必须由参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中国人自己来实现。以此为基点,推进中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和深入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理意义,更具有紧迫的现实价值。

相关文章

本论文旨在探讨券商业务关联与其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券商作为金融机构,在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通过构建业务关联来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2023-08-30

经营角度管控酒店建造装修成本是酒店业主和经营者在建造和装修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以下是一些经营角度的建议,可帮助您有效地控制酒店建造装修成本

2023-08-26

家庭财产保险是指为家庭提供财产保障的保险产品,包括住宅保险、家庭财产综合保险、家庭责任保险等。以下是家庭财产保险的现状和发展策略

2023-08-24
100%安全可靠 100%安全可靠
7X18小时在线支持 7X18小时在线支持
支付宝特邀商家 支付宝特邀商家
不成功全额退款 不成功全额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