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期刊-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美国文学史论文3100字_美国文学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发布时间:2020-11-27 11:36:00

  导读:在美国文学史论文3100字撰写的过程当中,想必大家应该都知道不是那么容易的吧,而学习写好一篇优秀的论文也是大家将在生活当中使用的一项必备技能之一。本论文分类为文学史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美国文学史论文3100字范文供大家参考。


  美国文学史论文3100字(一):访剑桥新版《美国文学史》主编勃克维奇教授论文


  来美国之前我和勃克维奇教授通过信,早就听说他在主编一套剑桥新版美国文学史。来美后便早早约好要和勃克维奇教授谈一次,听听他对编写文学史的看法,这对国内正在进行中的几部外国文学史的编写或许会有一些启发。


  我首先的问题是这部正在编写的剑桥新版美国文学史和以前的文学史将有什么重大的不同?勃克维奇教授如数家珍似地侃侃叙说起来:


  目前美国有两部比较重要的美国文学史。一是一九一七年的剑桥版美国文学史,在英国出书,有丰富多样的材料,甚至包容了许多民俗和儿童文学的片断,而且是第一部集体努力编成的大部头文学史(十九世纪时有一些个人编写的文学史)。但是,这部书主要就是把一些重要作家用美国文化这样一个笼统的概念集在一起,有时还多少带些猎奇性质,观点也明显陈旧了。另外一部是罗伯特·斯比勒(RobertSpi1ler)主编的美国文学史,一九四七年出版,篇幅约有一千五百页,大致有五十名学者参加了这项工作。这是一部重要的美国文学史,因为它是美国文学成为专门学术领域后的第一部。


  在一九四七年之前,几乎没有人专门研究美国文学。一般人都是主攻英国文学。美国文学只是其中的一个分支。到了一九四七年,情况就不同了。比如说哈佛在那时就建立起了美国文学研究专业。这种转变的原因大致是因为许多重要的美国作家开始取得了世界声誉,再加上当时的政治原因。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成了重要的国际力量,引起了人们的研究兴趣,文学是这个大变化中的一部分。


  一九三九年《美国文学》杂志创刊,一九四一年哈佛的著名学者马修森出版了《美国文艺复兴》。这两个日期是重要的,因为它们代表了美国人对自己力量的意识,代表了美国人在探求自己独特的文学和文化传统。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美国问题研究成了重要的文化运动。在文学领域里,学者们开始动手整理文学经典,排出新的文学课程。他们对文学开始有了新的眼光,开始找寻美国文学中的美国传统和美国特色。对作家的兴趣自然表现出相应的转变。人们不再只把眼睛盯在几个所谓“火畔派诗人”(firesidepoets,因他们常去的“火畔”图书馆而得名,包括朗弗罗,罗厄尔等人)身上,不再仅仅局限在斯文的中上阶级的传统里,而是发现了麦尔维尔,梭罗,惠特曼这样的作家。这里面当然也有价值观念的转变——从维多利亚式的价值观转变到现代价值观。


  这个时期是对美国文学的重要回顾,过去一般认为梭罗和爱默生与麦尔维尔大相径庭。梭罗和爱默生虽然对社会和传统有许多反叛,却还是社会的重要成员,作品中有乐观的主流;麦尔维尔则更处于文化的边缘,有更多的悲观情绪。重新发现麦尔维尔就增加了人们对梭罗、爱默生等人的认识。例如,在爱默生的笔记里,人们就发现了他隐藏的一面。那里面充满了悲观的愤慨,自我怀疑,对社会和文化的批评等等。于是有人说实际上有两个爱默生,一个是散文、讲演中的爱默生(那里也有对社会和文化的批评,但基调是乐观的),一个是暗藏的真实的爱默生(对社会与文化充满怀疑)。再有就是把爱默生的乐观本身看作是反社会的。爱默生强调的是个人,其中就包括了对整个社会的挑战。他不是说过“社会是对其每一个成员的阴谋”吗?他实际上和一些清教反叛者(如安娜·哈钦森)是一致的,把个人置于当时的社会之上。他不是还说过“如果有人说我是魔鬼的后代,我绝不否认”吗?这样的爱默生就和麦尔维尔极其接近了。他们都是站在了当时的文化传统之外,是反叛者,又是一个新传统的缔造者。


  当时美国文学研究中的这些转变在斯比勒的文学史中得到了一定的反映。斯比勒的文学史不象老剑桥版那样收列很多作家,而是从美国文化和文学自身发展的角度,用新的眼光选取其在一些重要作家身上的表现,较集中地介绍了美国文学中的主流和大作家。不过,斯比勒的文学史距今也有三十多年了。美国文学的研究在局面打开后又有了长足的发展,方法和见地比起那时更有了不少变化。


  剑桥新版美国文学史的编写在如何进行呢?参加这部五卷本文学史编写的有二十名学者,四个人负责一卷,每卷约六百页左右。当问到五卷的分期时,勃克维奇开玩笑地说这是一部“战争史”,先是独立战争,然后是美国内战,再就是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它们都为美国文学的分期提供了界标。


  二十名学者一起动手,文体、风格和方法如何统一呢?勃克维奇教授说这正不是他的所求。他要的是在基本协作这个前提下的个人见解和风格。个人要有足够表达自己意图的自由和篇幅。这也正是他接受主编剑桥新版的原因。现在正在编写中的另一部大部头哥伦比亚版美国文学史也曾请他去主持编写,但他考虑到那部书体例上的局限性(众多的学者象编百科全书一样一人写一小段),还是选择了剑桥新版,只答应给哥伦比亚版写一些条目。剑桥新版不仅篇幅大,使每个参加者有足够的篇幅,在足够的阶段或领域中表达自己的见解,使全书成为多音部的合奏,参加的人也是精选的,都是四十五岁以下的后起之秀,属于六、七十年代的这一辈人,也是对美国文学和文化有足够研究的专门家。他们共同认为现在的文学史不是建立在“意见一致”这个基础上。过去一般认为“意见一致”是文学史的基础。意见趋于一致了,一段文学的发展才能成为“史”。比如说斯比勒的文学史就是建立在新批评和历史客观主义大旗下的。现在,许多人的观点都转变了,这不仅是因为当今的文学研究和评论表现出极大的不一致,更是因为人们认识到一部文学史不应是封闭式的(用我们中国成语讲就是“盖棺定论”式的),而应该是开放式的;不应是建立在“意见一致”(consensus)的基础上,而是要建立在意见不一致(dissension)的基础上。每一代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文学史。这一代人和上一代人所不同的地方,大概就是编写文学史的基础变了。文学史不再是提供结论,而是提供指导。在各种观点的冲突中介绍和认识文学可能正是文学本身所要求的。这样的文学史才不僵硬,才具有更多的辩证性质。如果在当今各种见解争鸣的情况下还扼守提供结论式的文学史,就只能写出一部虚假的,没有生气的文学史。勃克维奇教授个人以为,当今这一代人就是要能把问题充分表达出来,作为给下一代人的馈赠。


  这部文学史将如何对待少数民族、区域或妇女作家呢?勃克维奇教授说他的文学史将不作这样的区分,而是把这些作家都视为一个具有极大多样性的美国文学的组成部分。比如索尔·贝娄,若只把他看作是犹太作家,就忽视了他身居美国 力,实践中深受他们喜爱。有的学生作品颇具创意,经修改后还投给了一些期刊。论文写作法主要是要求学生模仿已发表的学术论文,用自行拟定的题目,按严格规范写一篇逻辑严谨、言之有物的文章。这一形式旨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由于是为将来的毕业论文写作打基础,很多同学都很认真,成效显著。


  以上方法都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会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研究进行。实践表明,这些方法行之有效,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是文学创作法和论文写作法的效果更为明显:一个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想象力,一个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理性思维。通过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很多同学不仅真正提高了兴趣,而且找到了研究、写作的乐趣,为他们的下一步学术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变知识教育为人文素质教育


  对高等教育而言,掌握知识固然重要,但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尤其人文素质教育是更为紧迫的任务。这样说的原因是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亟待提高:近几十年来,国内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但相应的精神文明建设没有同步跟上;在校大学生普遍缺乏远大理想,缺乏社会责任感,缺少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精神,尤其是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大幅缺失;与此相对应,以自我为中心的急功近利、追求享乐之风却日益蔓延。在这种形势下,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爱国、负责任、有文化、有修养的高素质公民成为当前高校的紧迫任务。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文学熏陶是一条重要途径。文学即人学,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包含了人类文明與智慧的精华。因而,在美国文学史教学中,加强人文教育,突出素质教育,使其成为当代大学生人文教育的主阵地应成为当前教改的主要任务。本着这一理念,在这次教改实践中,采用了以下做法。


  1.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美国文学作品的习惯。在很大程度上,美国文学史是一门阅读课,阅读一定数量的原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而在现实中,多数大学生缺乏必要的耐心和毅力,鲜有到图书馆借阅原著者。面对这样的情形,给学生布置读书任务,是迫不得已却又行之有效的方法。一般一学期以读3-4本原著为宜,读后要求学生必须写读书报告,并在课堂上讨论。布置任务时,教师可以给学生留一些思考题,要求读后作答,也可以要求学生读后必须提出几个有深度的问题,自己作答并发表见解。在读原著的同时,教师推荐一些批评文章让学生阅读也很重要。读后要求学生归纳其批评视角、结构框架以及主要批评术语,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与能力。


  2.既注重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更注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阅读过程中,对优美的段落,要求学生必需摘录备份并经常揣摩和欣赏,以提高其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与水平。注重语言能力只是文学史教学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更为重要的是,应加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具体实践中,对此笔者主要采用了两种方式: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口头表达是指在课堂讨论中,教师不给学生以固定结论,鼓励他们从不同视角、思路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既可以从多角度看待同一问题,也可以从一个角度深入地探讨某个问题。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学生向更复杂、更学术的方向发展。书面表达,指让学生以书面方式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多视角分析或单视角的深度分析。具体写作中,要求学生努力实现语言得体、层次清晰、结构合理、论证有力、逻辑严密等要求,从而使他们能在书面语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思辨能力。另外,为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也可以让他们到网上各种论坛或借助一些搜索工具搜寻材料、激发灵感。


  3.教授文学知识和分析文学作品的同时,注重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尤其是民族的、爱国的人文教育。美国文学作品中不乏优秀的人文精神,如艰苦朴素的生活态度、正直诚实的品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这些人文精神在教授的作品中俯拾皆是,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梭罗的《瓦尔登湖》、米勒的《推销员之死》等。教师在教学中对这些要仔细挖掘并组织学生讨论,努力提高他们作为负责任的合格公民的道德素质——它们恰是当下大学生所普遍缺乏的。例如,在讲解惠特曼的《草叶集》、爱默生的《论自然》、《美国学者》时,可以着力对其所包含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精神进行阐发,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观点,提高其爱国、爱民意识。为了更好地加强学生在这方面的教育,在教学中融入一些中国文学的讨论也是必需的,即让学生不仅要了解美國文学,也要对中国文学与美国文学的比较有一定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开放思维、更加包容的学术观念以及民族、国家的自豪感。这一点对很少接触中国文学的英语专业学生尤其必要,是教学中不应或缺的一方面。


  4.在美国文学史教学中融入文化意识,培养具有中西文化素养的跨文化交际人才。对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这一点具有特殊意义。其重要性正如胡文仲所言:“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反过来说,越深刻细致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细节,就越能正确理解和准确使用这一语言。”[3]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英语专业的学生是作为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的,因而在教学中融入文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是目前教改的重要内容。当前,中美交流日益频繁,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隔阂、误解和摩擦也日渐凸显,这是当前中国教育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为此,在本次教学尝试中,特意采取了以下措施:(1)充分利用文学作品自身丰富的文化内涵,即在讲解文学作品时注意补充相关文化背景,并着力诠释体现于其中的中美文化差异,适当时候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集思广益;(2)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组织学生观看由名著改编的电影,看后与他们一起探讨其中的中美文化;(3)将某些文学作品改编为班级表演的小品,如对某些短篇小说的改编。改编中,学生由于对服饰、舞台背景、言行举止等必须加以研究和探讨,从而在不自觉中就进行了两种文化的比较,加深了对中美文化差异的理解。事实表明,这种安排行之有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研究中美两种文化的兴趣,促进了他们对相关知识的吸收与消化。


  以上教学尝试的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其转变到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为目标的新轨道上来。截止目前,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其主要表现是:一、在思辨能力上,学生有了较大提高,不少学生已善于从不同角度对一部文学作品展开批评,有的还能够从一个视角切入,分成几个方面深入探讨,显示了一定的学术素养和能力;二、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了显著提升,具体表现在学习比以前更加积极努力,关爱同学、尊敬师长的风气日益改善,对社会、国家负责的意识开始增强等许多方面。另外,在对中美文化差异的了解上,学生的兴趣日渐浓厚,进步明显。


  三、结语


  为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大学生,改革传统的以知识教育为主的美国文学史教学势在必行。要实现该目标,学生和教师都需付出艰巨努力。就学生而言,改变学习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记忆性学习为研究性学习,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环。为此,学生不仅要擅长书面交流,在书面表达中锻炼和提高自己缜密思维、旁征博引的能力,更要学会在口头表达中与他人辩论,阐明己方观点、说服别人的技巧。对教师而言,转变教学思路,变知识教育为人文、能力教育是关键步骤。在科技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的今天,面对各种复杂问题,当代大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思辨能力。借助各种文学批评实践,教师可以培养并强化学生独立思考、深入分析和综合判断的能力,为他们迎接未来艰巨社会挑战做好准备。另外,针对当代大学生民族感情、爱国热忱降低,普遍缺乏自力更生、艰苦朴素精神,经常借助优秀美国文学作品对他们进行高尚人文教育,引导其人生观、价值观向社会公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方向发展是当前教学中应着力加强的重要方面。最后,利用美国文学史教学加强对学生的跨文化教育对培养新一代高素质国际交流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同时调动学生研究、学习的积极性,努力丰富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未来应对涉外或国际问题的能力,为其成为各行业、各领域的高端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简介:滕学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研究中心成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美国文学与文化研究。

相关文章

刺绣,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服装设计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时尚感。本文将探讨刺绣工艺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其如何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展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和个性化的风格。

2023-09-07

园林花卉配置的色彩设计艺术是花卉观赏和园林美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合理的色彩设计,可以增强园林的审美效果,提高花卉的观赏价值。

2023-08-31
100%安全可靠 100%安全可靠
7X18小时在线支持 7X18小时在线支持
支付宝特邀商家 支付宝特邀商家
不成功全额退款 不成功全额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