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期刊-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新闻学类的论文7000字_新闻学类的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发布时间:2021-02-02 11:08:00

  导读:新闻学类的论文7000字如何撰写?想必现在也是有很多人都正在为这个问题而苦恼的吧,其实写作论文首先需要确定论文题目,然后要明确自己的论文写作重点,但是如何选题写作?大家就可以借鉴参考一些优秀的范文了,本文分类为新闻学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新闻学类的论文7000字范文供大家参考。


  新闻学类的论文7000字(一):新闻学面临的挑战与新闻教育变革论文


  [摘要]新闻教育变革呼声一直存在,最近十年尤其突出,除去表面新媒体技术变革带来的冲击外,新闻学知识体系、学术体系面临的挑战是根本原因。诞生于工业文明的新闻学必须呼应后工业文明社会和信息社会的需求,创新知识体系,学术体系,从根本上实现新闻教育变革。


  [关键词]新闻学新闻教育知识体系学科建设


  新闻学的诞生发展是新闻教育的基础。新闻教育面临变革压力,并不是依靠调整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实践方向能彻底解决的,其根本在于新闻学学术体系和知识体系所面临的挑战。勇敢直面新闻学自身挑战,彻底梳理工业文明背景下百余年来新闻学知识体系的内容和逻辑,更新知识体系,构建后工业文明的新闻学知识体系,不仅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而且能够为低迷的传统媒体提供解决思路和努力方向,修正新闻教育变革的逻辑起点,搭建未来新闻传播的知识框架,从内部壮大新闻学学术体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是实现新闻教育变革的希望所在。


  一、新闻教育改革的历史与指向


  虽然新闻学从海外传来,但自新闻学在中国诞生,就显示出西方遗传基因和中国后天实践相融合的特色。包括对新闻学的批评之声也是如此。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西方社会流行的“新闻无学论”在国内一直有拥趸者,时隐时现几十年。新中国成立后,为确立符合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新闻教育事业,高等教育中的新闻学屡次改革。20世纪50年代初,向苏联学习的热潮中,中国新闻高等教育一度完全按苏联模式进行,1956年在新闻界学习苏联受到挫折后,《人民日报》首先进行了改革,提升报纸的舆论监督,加强服务人民的内容,降低报纸意识形态色彩,但此次改革很快夭折。“文革”中,高等新闻教育一度停办,质疑者认为大学培养不出符合社会主义革命事业需要的新闻人才,“根本培养不出革命的战斗的新闻工作者”,新闻人才必须在实践中培养。改革开放后,新闻教育恢复正常,但业界依然有执此念者。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传播学的引入兴起,新闻学科似乎找到了强有力的盟友和伙伴,新闻传播学捆绑一起共同发展,繁荣一时。


  最新一轮关于新闻教育改革的呼声已有十年多时间,最近由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教育调整而局部爆发。一方面是新媒体发展带来的各种冲击,让新闻教育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方向,适应社会需求。2019年中国大陆新闻本科专业布点中的网络新媒体专业共计246个,比2018年增加了106个,这一数字创下本科专业设置历史上的最大增量。另一方面,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生存状态日益艰难,具有新闻学专业背景的毕业生就业压力明显传导到新闻教育机构。有学者甚至用“情绪焦虑”来形容当下的新闻学界。


  数据显示,《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现代传播》四大期刊自2015年以来每年发表探讨新闻教育改革的文章近20篇,每年每份期刊发表4~5篇。[1]文章指向本科阶段的以报纸等传统媒体为主的教育模式,讨论内容大到如何在新技术新媒介发展背景下,重新定位新闻人才培养目标,在夯实提升文史哲等人才基础素质和追逐最新传播技术技能两方向上如何分配力量、如何侧重取舍;小到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如何调整结构配比,核心课程到底落实到哪几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内容设置、新媒体技术课是否要加入算法编程内容,等等。而最近几年关于学科建设、教学改革方面的学术研讨会越开越多,题目越来越细,来自业界的批评之声也常见诸文端。


  新闻教育变革指向三个层面。第一,宏观理论层面:变革的方向路径和目标设定,与大学教育现代化与未来人才培养模式关系密切,新时代如何平衡人才培养的“智”与“德”的关系;未来大学的人才培养是否在以下两种成熟模式之间做出必要选择——传统的知识产出和品格养成为目标的“洪堡模式”?还是工业革命背景下,麻省理工大学式的以“契应工业社会的结构与功能之需”的学科构建和“学术资本主义”模式?抑或是向着“多层次,多边化,多节点”为特征的第三种未来模式驱动?[2]第二,中观层面:具体改革的思考路径和方向,各种知识体系的构建和配比,课程设置,等等。到底要偏向文史哲厚重基础,以夯实新闻伦理价值和具有人文精神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路径;还是以精通各种技术技巧,能够在进入媒体单位工作后,可以马上熟练使用各种新媒体技术为偏重的人才,因为四年时间和学分设置,无法兼顾两边,只能有所侧重。第三,微观层面:具体课程设置与多学科背景的师资队伍建设层面。比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构建与新闻专业内容的坚守,实践环节的落实等;以及如何能让具有丰富业界实践经验的人才进入到高校体系,并制定符合他们的考核体系,如何吸纳更多工科背景人才加盟新闻学科等。实际上三个层面互相影响,互有牵连,不能割裂分离。解决之道说来说去,不外乎是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实践环节,丰富不同专业和经历的师资队伍,充实其他与新闻相关的跨学科知识体系等。这些改革措施都在实施,有业界经历的教师加盟了,计算机、统计学、心理学等工科背景的专家加盟了,实习实践的学分上来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课程普遍开设,但焦虑的情绪却依然在学界弥漫,甚至学生也充满迷惑。


  不解决新闻学整体的学科挑战,新闻高等教育和新闻人才培养还会继续陷入盲人摸象的迷茫中。


  二、新闻学挑战的外部因素


  作为一门学科,从1919年北京大学设立“新闻学研究会”开始,新闻学在中国已有百余年历史。百余年间,新闻学作为重要的专业方向大约持续70多年。民国时期,曾出现过公关和广播方向,一些学校也开设过广告课程,但都是从属地位。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年,中国新闻教育调整发展,新建了不少新闻系,1959年9月,北京广播学院创办,整体教育依然没有脱离新闻学核心的知识框架和体系。总体上说改革开放前,新闻学建设和新闻人才培养是充满波折的。1983年以后陆续新增一些新专业,新闻学科体系建设开始出现。如人大新闻系设立新闻、新闻摄影、广播电视、新闻事业管理四个专业;复旦新闻系设立新闻、国际新闻、广播电视三个专业;厦大新闻系设立国际新闻、广告、广播电视三个专业。[3]1987年原国家教委将专业设置纳入国家统一管理。1998年教育部重新修订本科专业目录时,在新闻传播学类下面设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和编辑出版学四个专业方向;同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研究生学位授予点专业目录中,在新闻传播学类下面设新闻学和传播学两个专业方向。后来本科阶段又加上网络媒体新闻学、数字出版等专业。[4]


  之后20多年,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大发展。截至2019年,全国新闻传播学专业类本科专业布点1352个,721所高校开设了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按数量排序如下:广告学368个,新闻学专业点336个,网络与新媒体246个,广播电视学230个,传播学80个,编辑出版71个,数字出版19个,时尚传播1个,国际新闻与传播1个①。相较2018年专业布点一共增加108个,其中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增加了106个,新闻学增加10个,传播学增加9个,广告等传统专业均有降低。


  一直是新闻传播学核心的“新闻学”方向,在全国新闻传播学本科专业布点中比重不足25%,仅占据四分之一的比例。从总量上看,30年来发展也比较缓慢。新闻学开疆拓土、开枝散叶的同时,原来的核心知识建设被弱化了。在增加了学科专业方向后,新闻教育的“去新闻化”现象开始出现,并越来越严重。“传播、广告、公关、营销、舆情、设计等学科对新闻学的强势侵入,越来越稀释着新闻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合法性。”[5]上文提到的2019年本科教学专业布点中,广告学以368个占第一位,是所有专业布点的27%多。究其原因,新闻学L博士在接受访谈时说:“新媒体和广告专业暴涨背后,可能都是国内平台公司的兴起,阿里、腾讯、美团、滴滴、头条,本质上他们的盈利模式主要渠道是靠流量变现,从聚集流量到贩卖流量,可能都需要广告人员的参与。即便是传统新闻机构,现在也是流量至上,有意识的主体都会配上运营人员,运营本质上其实就是广告营销。”②


  除了广告学之外,传播学甚至互联网数字新闻学的快速发展,在繁荣丰富新闻学的同时,对于新闻学内在核心价值造成严重的隐秘侵蚀。“传播、广告、公关、营销、舆情、设计等学科虽与新闻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从学科本质上看,这些学科与新闻学追求的目标不一致”,与新闻学相比,“属于价值迥异的异质学科……都带着某种力量控制新闻的特征”。[6]不仅广告、公关等在职业价值取向、产品生产流程、知识基础与结构上,与传统新闻学并不一致,哪怕是互联网数字新闻学,似乎是新闻学在新技术环境下的新发展,但其越来越明显的平台媒体的特征和发展方向,在其最重要的创新环节——新闻重要性的算法选择和新闻分发的算法推送——工具价值让位于理性价值的规则,也和传统新闻学相去甚远。甚至现在互联网新闻学的核心价值——算法,某种程度上更类似于当年“黄色新闻潮”的价值取向的技术升级版。至少在目前,治理算法所带来的工具价值观流行、操纵传播等弊病的“传播理性”,尚未在互联网新闻领域获得应有的研究分析和重视。


  传播学引入中国后,与新闻学合并发展,解决了新闻学理论不足的问题。但实际上,传播学一开始缺乏在中国落地的土壤,多年来未脱离对西方传播学介绍、阐释和证明的状态,传播学如何落地中国、深度关照中国现实一直是学科尴尬之处。在西方早有学者看到传播学从内部威胁新闻学的合法性存在,“二战以后传播学的发展使新闻学的存在受到威胁。传播的发展来源于新闻教育内部的压力,连传播学的创始人都深深明了这对于新闻学构成的威胁。诺波特维诺在他预言性质的小册子《人类对人类的利用》中,承认传播学科就是对一切进行控制的学科,存在与否都对一些文化的主要推动力、最具人文价值的因素构成威胁。新兴的传播学科至少看起来具有象征意义也充满希望地融入新闻教育中去,但是结果并不妙”。[7]


  除学界外,新闻传播学学生对此也有类似看法。W博士认为:“新闻教育最基础的应该是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伦理,这些我们学科的教育反而越来越忽视;对新闻界的发展大趋势不够重视,反而沉浸在非常狭窄的研究里,做一些琐碎的细枝末节的研究,内卷化越来越严重,以传播学为甚。新闻传播学的研究陷入在琐碎之中,自己内部自嗨,对其他学科,对社会意义不大。”而这一点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教授也早有议论,“人文科学对新闻学没有多大兴趣,实际上他们以新闻学为耻”。


  当然, ,三是绝不踩线,控制好节奏与角度。“七日后”的打法指的是,每有超级大热点,全网各种文章会瞬间铺开,这时候是没底线流量号的天下,我们非常难出头,所以不一定非要第一时间去跟。“周末发稿”是一个传统的讨巧打法,因为竞争不激烈。而避免踩线、控制节奏和角度主要是面对敏感话题时,要分析问题,要反思,要总结。这时候,需要依靠长期的经验,去判断红线大约在何处,这方面是我们传统媒体的强项。


  同样,分发环节也成了重要的创新领域:


  文字内容也经历了极大的挑战,虽说图文报道不会消失,但是被边缘化、被视频抢走大块头流量怕是很难避免。现在,微信图文其实是在跟抖音竞争,跟电视剧竞争,跟网络小说竞争。以前我们发布一篇文章,第一天晚上只要超过2.5万阅读,晃悠两天基本能达到10W+,现在第一天的阅读至少要到6W,才能保证这篇能够达到10W+。一方面,读者分享愿望越来越低,导致流量长尾衰减相当严重。另一方面,微信的频繁改版让公众号的实际运作受到影响,读者的阅读习惯被反复打乱、干扰,阅读兴趣也随之下降。


  这样的总结是很难出现在主流新闻教育课程中,但这样的内容恰恰是目前学生们所喜欢和追捧的。我无意冒犯,新闻学和新闻教育该接受这样的“知识”吗?


  马克思·韦伯的一句话虽然不是非常契合新闻学教育的本质,但从根本说出了大学教育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启发:“各位同学!你们带着这些对领袖的要求,来到我们的课堂上,你们没有事先告诉自己,在100名教授中间,至少有99名,不但不是这个生活赛场上的教练,也不应当要求成为这样的教练,他们不能要求做行动领域的‘领袖’。


  新闻学类的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学教学改革现状及路径论文


  摘要:与时俱进是高校人才培养重要的原则和理念。面对日新月异的媒体环境,高校新闻学教学应从实际出发,创新实践教学理念,力争培养融媒体环境下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本文从新闻学教学改革的现状入手,深入剖析长久以来阻碍学科实践创新发展的核心问题,并从校内教学到校外实践、从学生技能标准的提高到教师队伍素质的升级等多维度,梳理切实有效的教学改革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媒体融合新闻学教学改革


  当前社会,舆论生态、传媒格局、传播方式正快速变革,如何在变局中脱颖而出是各类媒体必须直面的发展问题。*********总书记指出,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融为一体,合而为一”。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再到融媒体,传媒生态的急剧变革使新闻业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表面上是在技术的驱动下媒介手段的日益多样化、传播方式及语言的丰富化,而本质上却是从新闻概念到工作理念、生产方式到生产流程的重新定义与诠释。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给新闻学的专业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同时也为高层次教育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无限的机遇。


  一、新闻学教学改革的现状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对于新闻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有着新的标准和要求。相应地,作为新闻工作者后备力量储备和再教育机构,高校的新闻学教学也需要适应多元媒介交叉融合的新形势,树立全新的融合教育理念。


  1.媒体融合下新闻从业者的角色定位与技能标准。2019年4月4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成立以来首次面向社会大规模招聘人才。这次招聘以新媒体发展规划为依据,为重新组建的视听新媒体中心、新闻新媒体中心、融合发展中心等部门招贤纳士,涵盖新媒体管理与运营、内容采编与制作、IT技术应用与开发等岗位。国家台对新媒体的布局,以及对新媒体人才的重视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就意味着融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从业人员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同时也迎来了更激烈的竞争与压力。


  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布莱恩·布鲁克斯指出,未来媒体会大规模合并与联合,媒体将穿越不同的形式,打破藩篱,创造出媒体融合的新平台。显然,媒介融合促生了全新的新闻报道模式,相应地,对于新闻工作者的技能也提出了全新的标准。美国一项针对世界第一家融媒机构《坦帕论坛报》从业人员的深度访谈显示,媒介融合时代的从业人员应具备以下四种能力:一专多能的技能储备;新闻写作与报道在各平台中的基础能力;快速掌握新技术的能力;跨平台的人际交流能力。例如,美联社要求记者采访归来必须带回适合多种媒体的素材,涵盖视频、图片、文字等。有些平台不仅要求从业者懂得处理多媒体内容、制作网页,还需要掌握图表设计、数据分析、信息交互等多种数据可视化技能。除工作内容的复杂性、多样性不断升级以外,工作的理念也在不断更新与转变:记者不仅需要完成信息的采集与发布,更重要的是要将媒体思维转换为用户思维。


  2.新闻学教学改革现状及面临的问题。高校新闻学教学改革难在落地执行。随着国内媒体环境的不断变化,许多高校一直在对课程设置进行着调整,部分高校也较早就引入了校外导师的教学理念。然而校内校外资源匹配不足等问题始终阻挡着教学改革的脚步,致使新闻学教学改革仍然停留在浅层。


  纵观各高校新闻学教学改革成果,目前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教学体系、内容及方法陈旧,具体体现在专业划分过细以及划分标准过时。过去很多高校在传统的专业分支上,将新闻传播划分为文学类专业,偏重文字性,而摄影摄像、编导、音视频编辑则划分在艺术门类之下。文字与视听表现从根本上被割裂开,甚至不在同一个学院,这与融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产品理念完全相悖。二是课外实践教学比重小,形式缺乏创新。传统教学体系以课堂授课为主,课外实践为辅。个别偏重业务的课程实践方式通常为小组课题或作业等,模式同质单一,缺乏实用性及创新性。三是学科之间相互闭塞、孤立。不同学院、甚至同一学院不同专业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缺乏深度合作,所形成的闭门造车现象阻碍了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和技能的延展。四是教师实践工作经验不足。教师是学科发展和进步的领头人,教师的眼界与思维方式对教学成果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多数教师在进入高校工作后,精力被课内教学以及评奖评级所束缚,而忽略了对一线工作情况的了解和自身实践能力的提升。五是无法接触新兴技术。受资金的限制,高校很难及时更新最前沿的采编播设备,学生对传播技术发展的认知较为滞后,对于新兴技术的掌握只能停留在粗浅的了解层面,无法实地接触和操作。


  pagenumber_ebook=87,pagenumber_book=85


  二、新闻学教学改革的路径


  多年来,虽然新闻学教学改革的脚步从未停止,但一直未取得可喜的成果,侧面反映出改革中存在的困难是巨大的。但媒体日新月异的脚步不会停歇,对于后备人才力量的需求迫使高校新闻学教学尽快实施全面彻底的改革。


  1.打破学科界限,促进跨学院、跨学科交叉融合。当下我国新闻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距离复合型人才的定义仍有一定的距离,这在本质上源自于高校学科体系长久以来固有的专业化、细分化及独立化。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应分两步走。首先是“破”,要打破文与理的界限,打破文学与艺术的界限,推进新闻业务与技术的跨学科融合。在观念上要建立适应新媒体发展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式,逐步淡化专业界限。例如,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新闻学教学改革成效显著,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文工融合的良好环境。其次是“合”,合的目的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融合中拓展知识面和思维空间;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不同知识背景的人才在工作中的协同能力。但是合什么?怎样合?不同学校在同质化的学科建设下要找准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寻找可以借力的新兴交叉领域,不断尝试和实验。如建设特色课程面向不同专业开放,通过专业必修和跨学院选修等方式打破固有课程体系。在课下也可以组建项目组将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集合起来。2015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打造了一门跨学科、跨学院的融合新闻报道与制作的课程。由计算机与网络中心提供教学场地和设备,由教务处调整学分模式,让这门课程不必占用限选学分,课时安排灵活。在课堂上,融合新闻的学生们会进行项目分组、团队搭建。除了常规的视频、音频、图片和文字等形式的报道,还要合力完成一个跨媒介融合新闻作品,包括网页端和手机端的部分,力求通过大量的融合新闻报道和制作训练,使学生迅速掌握现代新媒体环境下融合新闻生产和传播的前沿知识和最新技能。


  2.加大资金投入,创新教学形式,促进软硬件升级。在当今的媒体大战中,评价一个媒体的综合实力,重要的一个维度是看其是否具备科技创新能力。5G时代的来临,将人们接收信息的速度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VR、AR、4K技术的成熟也为受众带来更加清晰、震撼的视听感受;大数据、人工智能则从根本上改变着新闻的生产思路和流程,使其更加科学化、智能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2019年提出了“5G+4K+AI”的战略布局。在这样的方向引领下,交互沉浸式演播室、AI主持人、人工智能发稿系统、动态捕捉、数据通讯等新兴技术不断涌向市场。2013年7月,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设置了影像传播专业,专门培养新媒体环境下,熟练掌握专业化视觉手段、形成专门化视觉素养、可创造性运用视觉传播手段,能够通达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工作平台的新型视觉传播人才。该专业以视觉传播、新闻摄影、纪事摄影、纪录片实务、视听语言构成基础体系,使用了无人机、VR等多种先进的视觉技术,以课堂教学结合实验教学进行,实践成果涵盖VR纪录片作品、摄影展览等。


  pagenumber_ebook=88,pagenumber_book=86


  3.促进校媒共建,使学校与媒体形成良性的互利合作。融媒体环境下对于采编记者的综合能力、反应能力、应急处理能力都有着极高的要求,这需要调整学生们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的比例,加大参与实践的机会。校媒共建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实践平台,让学生们学用结合。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报道中,中国传媒大学多个专业的学生参与了直播工作,其中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32名师生参与了现场音响的保障工作,广电相关专业的学生也跟随带队导师一起参与到了电视转播的相关工作。显然,这一次的现场实践所提供的知识补给是课本中学不到的,也将直接为今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不同于传统新闻教学,融合新闻的教学体系建设要依托一定的融合新闻平台,让学生们在融合新闻的环境中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全媒体思维和视野,同时也可以弥补学校硬件资源不足的问题。而校媒共建不应仅仅局限在学生的实践上,更重要且容易被忽略的方向是教师实践水平的再提高。对教师队伍而言,要遵从“走出去、请进来”战略。“走出去”指的是让教师参与到媒体实践中去,熟悉一线媒体运作的新模式和新经验。教师队伍的实践水平将对学生起到直接的影响,也可以发挥学生和媒体之间良好的桥梁作用。而“请进来”指的是聘请在一线工作且实践经验丰富的采编记者、管理人员、营销人员走进课堂。通过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相结合的方式,创建产学研创实践教学新模式。如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与新闻教育改革研究中心,多年来坚持任课教师+业界导师的实践教学的“1+1”模式。


  4.引进高端人才、不断建设与升级师资队伍。教师是学生的“领头人”,是学科建设的“领航者”。新闻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在于教师团队的不断建设与升级。首先,要拓宽教师队伍的组成。适当吸纳来自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网络安全等学科背景的教师,以从事交叉融合类课程的研发和教学。如数据可视化、数据传播、交互多媒体、舆情研究等,同时可适当采用弹性方式引进来自媒体一线的管理者、融合产品生产者、产品规划设计者等,进行实践课程的教学。其次,加强教师队伍与一线工作者、国际同行的交流,使学科的最新课题研究与一线工作的实际情况零距离渗入,提升教师的国际对话能力,将国内外尖端的技术发展和先进的实践理念纳入到日常教学中,不断为学生带来新鲜有效的课外知识补给。最后,各高校在高端优秀人才引进以及聘请校外导师方面,必须加大资金投入,让薪酬和付出成正比,让人才有力可施。调整教师队伍绩效考核中对学生实践部分的比例,为教师进行实践创新工作创造良好的保障和激励机制。


  三、结语


  面对多种新型媒体,唯有勇于踏入媒体环境、灵活运用技术支点,才能走向技术与内容深度融合的发展之路,跨媒介实行新闻学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教师授课形式、科技硬件、校媒关系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等多方面因素都是当下高校新闻学教学改革必须细致考量的重点内容。


  媒介融合下的新闻教学不能再像过去一样以媒介作为简单的划分依据,而是要以实践为基准,通过建设学习和实践平台,将多学科融合、多种媒体业态融合,多种技术相融合。通过必修、选修、课题组、学术交流等方式,创立全新的教学体系,确定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学生的协同能力和跨文化传播能力。高校在新闻学教学改革上还必须加大资金投入,通过建设虚拟仿真项目实验室,虚拟数字演播室等,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和演练平台,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大数据、VR、4K等技术的发展速度,实现教学的应用化、媒体化。同时,要为学生创造到一线工作学习的机会,要与业界创建全新的共建体制,各尽其能,相互借力,把协同发展合作共赢作为一致愿景。

相关文章

刺绣,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服装设计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时尚感。本文将探讨刺绣工艺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其如何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展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和个性化的风格。

2023-09-07

园林花卉配置的色彩设计艺术是花卉观赏和园林美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合理的色彩设计,可以增强园林的审美效果,提高花卉的观赏价值。

2023-08-31
100%安全可靠 100%安全可靠
7X18小时在线支持 7X18小时在线支持
支付宝特邀商家 支付宝特邀商家
不成功全额退款 不成功全额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