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期刊-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西方文学专题论文5500字_西方文学专题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发布时间:2021-03-26 10:51:00

  导读:如何才能写作出满意的西方文学专题论文5500字,应该也是现在大部分人都为之关注的话题了吧,在论文写作的时候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让自己无法顺利的写作,本论文分类为西方文学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西方文学专题论文5500字范文供大家参考。


  西方文学专题论文5500字(一):从《悲惨世界》看西方文学中的悲悯情怀论文


  摘要:西方文学受宗教文化影响巨大,作品常常表现博爱、悲悯、忏悔、救赎等思想情怀和人道精神;《悲惨世界》作为世界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即以描写社会底层人的生活为素材,表现了作家雨果博大的悲悯情怀。


  关键词:雨果;悲惨世界;悲悯情怀;文学观念


  雨果是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领袖。浪漫主义思潮在西方的兴起,其背景是对18世纪已趋于僵化的代表贵族利益的古典主义文学的批判。浪漫主义思潮从18世纪末兴起,到19世纪达到高潮,浪漫主义的核心内涵,直接继承的是14至16世纪西方文艺复兴所倡导的人道主义的人文精神,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思潮,浪漫主义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时代风气。雨果在他的名著《克伦威尔·序》中集中阐述了浪漫主义的文学主张,提出作家的天赋和灵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他创作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等著名小说成为法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宏大景观。


  一、文学写作中的“悲悯”情怀与泄愤情绪a


  悲悯和泄愤是人类两种不同的情感表现形式。悲悯人人都会有,但往往很难表现出来,“悲”就是慈悲,东方国家信佛的比较多,讲慈悲,悲就是对人间的苦难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情感,虽然没有身处苦难,但能同情苦难中的人;悯就是同情,对苦难中的人不轻视。悲悯两个词放在一起,折射出的是一种博大的情怀。雨果的伟大,就在于他的作品主要写的都是底层的人,而且都是苦难中的人,他用文学之笔,去拯救这些人,给他们以博大的爱。


  与悲悯情怀相关的是泄愤情绪:泄,即宣泄,是个动词;愤,常常和心理动词“恨”或“怒”组合,如愤懑、愤恨、愤怒。“泄愤”,就是宣泄心中的愤怒,或者愤恨的情绪。所以比较“悲悯”和“泄愤”这两个词,前者是人类的一种高尚的情怀,是人类精神层面的表现,而后者往往是一种条件反射,是一种情绪表现,带有生理反射的特征。


  那么“悲悯”和“泄愤”的文学意义是什么?在西方文学里,“悲悯”和“救赎”“原罪”等概念往往联系在一起,西方被基督教文化洗礼千年有余,心灵受基督教信仰净化,所以文学里写救赎感、原罪感的作品非常多,我们都熟悉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写的就是俄狄浦斯情怀,有一种原罪感。我们读西方的作品,特别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读完以后,那种原罪感,那种救赎感,确确实实让人的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所以西方的文学作品常常用悲悯来揭示文学作品的价值;中国文学作品里面也有悲悯情怀,像《诗经》里就有,杜甫的诗歌里也有,但是相比较而言,中国文学作品里更多的是写忧伤的情绪,或者写怨恨,写悲愤的比较多。


  悲悯的美学意义更浓厚一些,它是作家的人道主义情怀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泄愤则经常被用来揭示作家创作的动机,比如屈原《九章·惜诵》“发愤以抒情”(董楚平,1998:126),他先被楚怀王疏远,又遭楚襄王放逐,所以写出了《离骚》;司马迁写《史记》,因受李陵事件牵连而受宫刑,他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这部巨著。《诗经》在汉代以前叫“诗三百”,这“诗三百”怎么来的?司马迁认为“《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刘盼遂、郭预衡,1980:361),作者都是些圣贤之人,他们心中有了块垒,有了郁积和不平,发而为诗。


  《悲惨世界》描写的时代从1815年到1832年,期间有拿破仑对俄国的战争,有滑铁卢战役,有巴黎起义和巴黎共和党人起义;但《悲惨世界》更是一部悲天悯人的作品,描写了法国社会底层人的苦难,表达了雨果博大的悲悯情怀,这种悲悯情怀超越了人类一般的泄愤情绪,从而使这部作品具有了强大的人文精神和经典意义。


  二、《悲惨世界》的“悲悯情怀”


  雨果为什么要写《悲惨世界》?他在另一部小说《海上劳工》的序中说:“宗教、社会、自然,这就是人类的三种斗争。这三种斗争同时也是人类的三种需要。人必须有信仰,从而有了宇庙;人必须 制品成了一个富翁,他到处救助穷人,并被选为这个城市的市长。冉阿让命运的传奇性,既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独特性,也表现了雨果博大的悲悯情怀。


  冉阿让第一个救赎的人就是芳汀。芳汀长得很美,有一头秀发和一口洁白的牙齿。然而她的命运却很悲苦。十五岁即遭到一个贵族青年的玩弄,怀上孩子后却被抛弃。为了抚养孩子,又不断被开小店的德纳第夫妇盘剥,为此她丢了工作,卖了秀发和两颗牙齿,沦落为娼妓却被绅士欺辱,最后竟被探长沙威抓去监禁6个月。在《悲惨世界》里,芳汀的命运是最悲惨的。


  作品写沙威这个人,实际上是要揭露法律的冷酷。沙威是一个苦役犯看守的儿子,出身卑微,在牢房里长大,成人后却成了一个国家机器的工具。他当了警察,忠于职守,固执地坚持自己的观念,他认为政府的一切都是对的,底层的一切都是错的,只要你犯过罪,一生都是恶的。他一生主要的事情就是追查冉阿让。他原本在巴黎任职,来到南方小镇就是为了侦查马德兰市长的来历。当他费尽心思抓住“冉阿让”时,他就急于向他一直怀疑的马德兰市长道歉,并要判这个假冉阿让终身监禁。面对此情此景,冉阿让非常矛盾,他想到了米里哀主教,他的内心再次得到净化,他决定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并要求沙威给他三天时间,等把珂赛特接来以后自己就去坐牢。冉阿让的果敢,使无辜者得到了释放,沙威却强行抓走了冉阿让,而冉阿让在路上又神奇地逃脱了,因为他要去解救珂赛特。他来到了德纳第夫妇所在的小镇,花1500法郎,把小珂赛特救走了。不幸的是,重病的芳汀却被沙威吓死了,冉阿让只能带着珂赛特去过一种隐居的生活。


  雨果为什么要写冉阿让,写芳汀,写柯赛特?他在《悲惨世界》的序文里做了说明:“悲悯胸怀的呈现,只要因法律与习俗所造成的社会压迫还存在一天,在文明鼎盛时期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幸福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只要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还得不到解决;只要在某些地区还可能发生社会的毒害,换句话说,同时也是从更广的意义来说,只要这世界上还有愚昧和困苦,那么,和本书同一性质的作品都不会是无益的。”(李丹、方于,2016:1)


  这篇短短的序文,揭示了雨果写作《悲惨世界》的真实意图:第一,《悲惨世界》的写作,就是为了呈现“悲悯胸怀”,作者要绘制的就是那个时代中穷人悲惨生活的画卷。第二,雨果不只是为了写小说,他是要用小说来主持社会正义,用善和爱来与人世的邪恶做斗争。第三,雨果和西方许多作家一样,他不仅是小說家,更是一个思想家。


  (二)《悲惨世界》充满了博大的悲悯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


  这在小说着力描写的几个主要人物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如果说冉阿让的苦难是社会的冷酷和法律的残忍造成的,那么芳汀的苦难是谁造成的?是社会“习俗”。具体说,在作品里就是同处社会底层的德纳第夫妇这种恶人作恶的结果。冉阿让和芳汀的关系是什么?芳汀原是他的工厂里的工人,因长舌妇的告发,冉阿让误解并开除了芳汀。因此,芳汀沦为娼妓被抓后的凄惨处境,让冉阿让深感罪责,他毫不犹豫地为芳汀辩护,是要在芳汀身上忏悔自己的罪恶;同时,他又要用自己后半生的行动去解救珂赛特,让她过上幸福的生活,以此来弥补他对芳汀的过错。芳汀和幼年珂赛特的苦难,都是德纳第夫妇造成的。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看这篇序文就不难理解,造成社会的一切不公,其根由一是法律,二是习俗,特别是生活中像德纳第夫妇这样的恶人,给芳汀母女带来一次又一次的苦难。


  芳汀死了,珂赛特接续了她的悲剧。她在德那第夫妇家一直寄养到八岁,她没有衣服穿,赤着脚,干各种家务,还要去树林里提水。直到冉阿让救了她。作品的故事很清楚,米里哀救赎了冉阿让,冉阿让拯救了芳汀,又去救助珂赛特。作品为什么还要写马吕斯呢?因为马吕斯是革命的共和党人。雨果认为除了用善改造社会以外,还要通过革命。马吕斯由开始受贵族保王主义影响,最后转向拥护共和,并成为青年革命的领导人,最后再和珂赛特成为恋人,这个作品的故事就基本结束了。因此写马吕斯,雨果还是在阐述他的社会理想,即社会改造最终要通过革命来完成。


  《悲惨世界》的结尾写沙威,他混进了起义队伍,被革命者识破并抓住,起义军决定把沙威交给冉阿让去处置。冉阿让来到塞纳河边,看着害了他一辈子的沙威,却把这家伙给放了。冉阿让的以德报怨,再次把作品的悲悯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冷酷无情的沙威最后对天鸣枪,跳塞纳河自杀,这是恶的消亡,是善的胜利。作品完成了从米里哀到冉阿让,从冉阿让再到沙威的人性转折,这样一个悲悯情怀的终结,令人心灵震撼不已。因此,《悲惨世界》是一部充满博大的悲悯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的不朽作品,雨果是用悲悯的胸怀,来揭示那个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这是雨果众多的小说里的一个重要主题。雨果不只是在写小说,而是用小说来主持社会正义,用善和爱来与邪恶做斗争。


  三、结语


  《悲惨世界》是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高峰,它以表现社会底层人的生活为素材,表现作家博大的悲悯情怀,这与西方文学受宗教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在西方文学作品中,经常表现博爱、悲悯、忏悔、救赎等思想情怀和人道精神。首先,西方文学受宗教文化影响巨大,作家就是社会的良知,他们把小说当作批判社会的武器,要发出正义的声音,作品中常常能够感受到博爱、悲悯、忏悔、救赎等博大的思想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其次,西方文化崇尚个人奋斗,小说中个人的力量往往被拔得很高,《悲惨世界》就是冉阿让的传奇史,米里哀主教感化了他,他又去拯救芳汀和珂赛特,救赎沙威。第三,西方文化认为人性第一,尊重人权,特别尊重女性,作品里的女性命运悲惨,却常令人怜悯且生爱意。


  作者:张嘉瑶,西安外国语大学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与西方文化。


  西方文学专题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探究后现代主义西方文学的哲学基础及美学走向论文


  摘要: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最早出现在二战后期的西方社会,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时候迎来了发展的高峰,对当时西方社会学、哲学、美学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文学在以存在主义哲学、解构哲学为代表的哲学思想影响下呈现出和传统文学不同的美学走向,即强调人文关怀、审美体验多元化、审美通俗化。文章在阐述后现代主义西方哲学基本观念的基础上就后现代主义西方文学美学价值和美学基本走向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西方文学;哲学基础;美学价值;美学走向


  后现代主义西方文学最早产生于上个世纪,是工业社会发展的重要产物,最早出现在欧美国家,后来开始蔓延和影响到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对多个国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和当地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衍生出新的流派,为西方文学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后现代主义文学对当代人的思想、精神、社会结构、审美艺术等方面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文学之所以对社会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追根溯源是其发展的哲学基础,非理性化化、拒绝被定义的哲学理念是后现代主义西方文学发展的根基。


  一、后现代主义西方哲学思想理论基础


  (一)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是后结构主义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在结构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结构主义角度来看,对象由成分组成,成分之间存在一定的结构,想要了解对象的成分性质就需要了解整体结构的基本性质。后结构主义的基本哲学原理是一种颠覆性的思想,之后将这种解构颠覆思想扩展到文学批评领域,为西方文学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转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支持。


  (二)新解释学


  新解释学是由海德格尔奠定的一个基础理论,之后由伽達默尔进行更深入的发展和完善,最终形成了现代哲学解释学。之后哈贝马斯、德里达等学者也从各自的角度对新解释学研究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新解释学被认为是后现代哲学的主要思想理论,基本上包含了五个内容。第一,对传统主体的一种消解。传统解释学强调人、自我、人性的构成。而后现代解释学家则是认为不存在先验的自我,也不存在普遍的人性,而是一种抽象意义上的形而上学虚构。第二,对传统解释对象的改造。传统解释学包含科学理论、历史文献、文学、音乐、艺术等主观意念层面的内容。后现代解释学家否定了作者意图以及本文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三)后人道主义


  后人道主义是对传统人道主义思想的一种批判,传统的人道主义思想强调人这个中心力量,注重关注人的尊严、人的力量。后人道主义思想则是认为人不再是物质世界的中心。同时,后人道主义思想颠覆了人道主义思想的自信。


  二、后现代主义西方文学的美学价值解读


  (一)基本审美倾向


  第1,强调人物的自我破碎。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在塑造人物的时候强调人物自我表述的话语欲望,所描述的故事也不再以人为基本中心,所描绘的人物拥有表白自我的话语欲望,且文学作品的叙事不再以人为中心。人物在文学作品中发生了变形和扭曲,开始以一种自我戏拟的形式出现。人物没有主体意识,人物的精神也不再是崇高、美丽的,而是滑稽可笑、渺小的。第二,后现代文学作品表现情节夸张,作者对文本表现出了中立的态度。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应用虚构场景替代以人为中心的叙事特点,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叙述和描述的重点。第三,后现代文学作品的描述打破了大众文学和精英文学的界限,开始关注通俗文学作品的创作。


  (二)表现形式


  第1,传统小说形式和内核的解构。现代主义对资本社会进行了怀疑和反叛,后现代主义将现代主义逻辑推向了极端,不仅是反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而且也是反传统、反文化、反现代主义。元小说手法的审美效果包含含有认知和伦理上的双重陌生效应,在小说表现中将话语上升到一种比较严肃的话语层次上。元小说在认知和伦理范畴上体现出了双重陌生效应,是一种相互联系又彼此处于微妙的矛盾状态中。后现代主义文学主张作者的元小说创作,写作成为对本体和文本的一种欺骗展示,作品故事情节变得更加支离破碎、颠倒反复。元小说是后现代文学作品创作的一个重要代表,在保留传统小说外壳基础上产生了新的内核,一边叙事一边讲述故事的构思过程,是双层结构的复合体。元小说通过叙述者虚拟的即时性写作向读者揭穿小说虚构,告诉读者小说故事内容本身是不存在的。小说的主体也不再是故事中的主人公,是小说中所描述的叙事过程。元小说创作和一般小说相比在结构和表现形式上体现出不同的特点,是一种多元化的创作道路。第二,文本意义和价值的解构。现代主义文学热衷对作品意义和内涵的探寻,注重挖掘作品的深层结构、深层寓意,后现代主义文学注重反传统的体现,认为写作是一种语言的游戏,作品的意义并不是预先存在于文本中的,而是等待作者去发现的。在表现的时候否定了作品的规范、确定、整体特点,强调一种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后现代文学作家在表述文本内容的时候深受自身逻辑影响,而和现实世界之间不存在什么关联。文本价值来自于虚构本身,和实际世界没有关系,意义产生于语言符号的差异,这种符号排列形成的虚构文本写作是一种语言游戏。在后现代主义看来,一切语言都是隐喻和象征的,意义的传达必需通过隐喻和象征来完成,这一点也是造就其意义不确定的根源。第三,文本内涵的深层次解读。后现代主义作家在创作作品的时候不再表现出对社会的一种认知,而是开始怀疑和否定一切,在作品创作的时候也不再追求文学作品的最终意义价值,文学作品的描述和表达推翻了崇高的使命感,而是在作品中充斥悲观绝望的情绪。第四,零散的叙事风格。在文学作品创作的过程中融入了拼接、蒙太奇等元素,虚构和叙事同时进行。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在创作的时候叙事零散,不注重故事的整体性,着重表现过程、行为。


  三、后现代主义西方文学的美学走向


  (一)现实主义


  后现代主义作家在经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之后开始放弃实验性的文本,这个时期,元小说、新小说和反小说逐渐被放弃,后现代主义作家在创作的时候也开始回归到实际生活,在文学文本的选择上逐渐放弃文学形式,且在文学作品的技巧和创作上更加追求新意,文学创作的内核开始回归到文学作品本体内容上。在作品的创作上有很多作家开始对一些社会问题发出疑问,也开始思考、反思社会上的不公。


  (二)人文主义


  后现代主义作家在经过多元价值理念和标准结构思想影响之后没有走进“怎么样都可以的世界”,在对世界的无秩序、失衡状态、破灭的理想发出呐喊之后这些作家开始反思和重新振作,也重新思考如何构建自己内心的精神家园,人文精神力量在他们的身上得到了一个新的回归,比如乡土文学作家的作品创作则是充分体现了人性回归的内容,在这个时期作家在作品创作中注重寻求自己的精神寄托,也力求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来找到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人生信仰。


  (三)审美标准的多元化发展


  后现代主义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开始从一元化发展到多元化,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文学文本的统一性、规范性、逻辑性被打破,文本创作取而代之的是更加不确定、更加多元的语言形式。在这样多元化的文学文本创作背景下作者的思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作者在创作文本内容的时候开始改变以往单纯叙事的模式,故事情节的展现和人物性格的烘托也开始变得十分必要。在刻画和描述的时候作家开始使用灵活多样的创作手法,经过文学创作,作家也开始和外界世界进行沟通、联系,读者也能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来选择不同范式、不同思想表达的文学作品,且在阅读文学文本的过程中还会融入自己独有的思考和理解,使得不同价值观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得到碰撞。


  (四)大众化、通俗化


  在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文学艺术开始具备实用性、商品性、功利性的特点,文学作品的创作和展示打破了作者和大众之间限制,在阅读文学作品之余,人们能够通过多个方式来和他人分享、交流自己的思想情感,文学作品的传递形式也更加多样,突出表现为网络空间、微信账号、微博平台等。在这样的背景下,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创作也需要紧跟时代发展需要,积极适应社会文学的发展趋势。后现代主义文学大众化的发展,使得文化不再成为少数精英的特权,也使得人们审美开始朝着多元化、层次化的方向发展,另外,在这样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到文学作品的创作中,使得文学作品的文化覆盖范围更加广泛,作品的内涵更加丰富。


  结束语:


  综上所述,后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哲学基本出现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整个时代的主要思想文化內容。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为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提供了方向的支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以现实主义、人文主义、审美标准的多元化发展、以及大众化、通俗化为特征的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美学特点。


  作者简介:酒钰杰(1993-02-),女,汉族,厦门人,本科,设计师,研究方向:美学。

相关文章

刺绣,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服装设计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时尚感。本文将探讨刺绣工艺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其如何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展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和个性化的风格。

2023-09-07

园林花卉配置的色彩设计艺术是花卉观赏和园林美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合理的色彩设计,可以增强园林的审美效果,提高花卉的观赏价值。

2023-08-31
100%安全可靠 100%安全可靠
7X18小时在线支持 7X18小时在线支持
支付宝特邀商家 支付宝特邀商家
不成功全额退款 不成功全额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