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期刊-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研究论文(共2篇)

发布时间:2020-04-17 13:14:00

  导读:中国古代文学论文应该如何写作?面对这个问题相信现在应该也是很多人都比较困惑的吧,特别是一些第一次撰写这方面论文的作者来,更是觉得难上加难,本论文分类为古代文学史毕业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中国古代文学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第1篇: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研究


  古代文学课程是我国汉语言文学学科课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主干课程之一,它不仅着眼于古代文学本身,还深入地探索了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的文论、史论、社会功能、审美功能等多元化的内容,从多种视角构建了古代文学解读与教育的理论内容与实践体系,在民族文化历史素养的积淀和民族特色文学文化的传播弘扬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赖振寅和方丽萍共同主编的《弦歌不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论稿》(2014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一书以古代文学总论、史论、文体论、教学案例分析为研究视阈,专业化地总结并论述了古代文学教学中的理论反思和实践经验,突破古代文学教学的传统课程体系,赋予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更多新的内容和形式,全方位展现了现代教育改革中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新变化与新发展。


  根据课题的方向不同,该书将相关的研究成果划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的“总论”站在课程理论体系的整体视角,回答了古代文学教学中的方向、策略、改革设想、新媒体化和大众化等实际问题,强调了古代文学教学必需与时俱进地密切关注时代的发展趋势以及社会对古代汉语教学研究的需求;第二部分的“史论”分述了先秦、两汉魏晋、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时期古代文学史教学的重点与有效方法,着重展现了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特征的历史演进与 ,尊重自然界最原始的状态。


  (二)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世说新语》中同样体现了魏晋士大夫希望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观。魏晋时期是我国古代大动乱的时期之一,战争和分裂是那个时代的主题,社会的失控和人口的迁徙使得人們更加愿意亲近自然、顺应自然,将自然置于人的自我之上。在自然中,他们可以暂时离开战乱纷争的社会现实,可以放纵自我,通过自然的本真追求自我的本真。《世说新语·栖逸》中写到“康僧渊在豫章,去郭数十里立精舍,旁连岭,带长川,芳林列于轩庭,清流激于堂宇。”康僧渊在离城几十里的地方修建住处,连着山岭河流,屋旁花草树木遍布。他避开众人潜心修炼,后来当他拥有名气之后便离开了这个地方。魏晋时期的士大夫很注重居住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且多数愿意避世,与自然亲近,将自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除了居住,士大夫们大多偏爱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各种活动[6]。《世说新语·雅量》中写到“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谢安在东山期间,经常和好友们去海上游玩。


  《世说新语》中体现的生态观已经从对自然的无知和敬畏逐渐转向对自然的尊重和融合,这一时期人们对自然的认识逐渐加深,开始愿意主动去亲近自然,自然在乱世中成为当时士大夫阶层的慰藉。


  三、明清时期以《徐霞客游记》为代表的文学作品体现的生态思想


  (一)出现超前的生态意识


  徐霞客是我国明朝伟大的科学家,一生致力于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方面的研究,著有地理巨著《徐霞客游记》。该书问世以来,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都对其不同方面的价值进行了研究。在考察明清时期生态思想方面,《徐霞客游记》也有着较高的理论价值。书中记载,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生态环境退化的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为了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大面积的乱砍滥伐,造成了水土流失,捕杀野生动物,造成了生态失衡。在十七世纪,生态的破坏还远不会对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但徐霞客已经在书中开始对这种生态破坏进行批判,初步拥有现代的生态学意识,这是十分超前的。例如,他在书中写到“抛石聚垢,池为半塞,影遂不耀,觅之无可观也”,他意识到人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为了满足人的需求而破坏生态环境的做法表示反对,人类应该重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7]。


  (二)拥有理性的生态观


  《徐霞客游记》中展现了理性的生态观。徐霞客不信封建迷信,他的书中所记录的多是客观存在的真实事物。他曾经说过“余行山中,不喜语怪”,当他看见比较奇特的景观时,一般会去寻找形成的原因,而不以鬼怪论之。他常常进入各种山洞探寻奇观,来到麻叶洞,有传言“此中有精怪,非有法术者,不能慑服”,徐霞客不理会传言,亲自进入洞中探险。在鬼神之说大行其道的封建时期,他已经建立了朴素的唯物观。除此之外,他还理性地分析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如在广西一带相传“鬼门关,十人去,九不还”,徐霞客则指出是因为热带树林中有大量的瘴气,这种毒气会造成人的死亡,和鬼神无关[8]。例如,有在水面上浮光的现象,道士以为是神使得光浮于水面,徐霞客则指出是由于洞穴中的光的折射所导致的,并不是神迹。徐霞客在书中以理性客观的眼光去看待自然界的各种现象,解释自然规律,已经初步拥有现代科学精神,这说明在明清时期,虽然中国还处于封建社会,但科学精神的萌芽已经出现,生态思想也更加偏于理性客观。


  (三)出现生态保护的教育意识


  徐霞客同时也十分注重生态保护教育。他用人的理论道德和他们的需求,教化人们要保护环境。《徐霞客游記》中记载“下海子鱼可捕,上海子鱼不可捕,岂其言今不验耶?”徐霞客指出上游不可捕鱼,是因为对于当地人来说,这个时节是用于插秧的,捕鱼会妨碍农事,因为农事而耽误了捕鱼。他还在所到之处倡导用舆论、法律等方式保护生态:“安得司世道者一厉禁之”,改造浙江金华的烧石方式,改进江西鱼洞的造纸程序,抛弃原有的会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生产方式,实现人的需求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在《徐霞客游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明清时期,已经出现了具有现代意义的生态观的萌芽,能够理性地意识到人的活动对自然界造成的破坏,并且开始有意识地通过加强对人的教育和提高生产率去减少对自然的破坏,这个时期的生态思想已经与现代生态思想较为接近。


  四、总结


  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演变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进步,文学作品是一个时代思想的载体,承载的生态思想对我国现代的生态保护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汲取古代优秀文学作品中的生态智慧的同时,结合我国当前的发展需求,这对推动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王熙越(1994-),女,江苏扬州人,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相关文章

刺绣,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服装设计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时尚感。本文将探讨刺绣工艺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其如何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展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和个性化的风格。

2023-09-07

园林花卉配置的色彩设计艺术是花卉观赏和园林美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合理的色彩设计,可以增强园林的审美效果,提高花卉的观赏价值。

2023-08-31
100%安全可靠 100%安全可靠
7X18小时在线支持 7X18小时在线支持
支付宝特邀商家 支付宝特邀商家
不成功全额退款 不成功全额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