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期刊-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古代司马迁文学思想研究的学术透视论文(共2篇)

发布时间:2020-04-17 13:43:00

  导读:古代文学学术论文应该怎么写才好?在生活当中应该也是有很多人都是需要撰写论文的吧,而且论文写作也都是会有不同的作用,本论文分类为古代文学史毕业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古代文学学术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第1篇:古代司马迁文学思想研究的学术透视


  摘要:古代司马迁文学思想研究资料颇为丰富。通过系统全面梳理西汉至清代1800余年间的有关资料,对其逐一作细致客观的解读、评析与学术透视,笔者发现古人对司马迁文学思想的体系性认识尚少,基本局限于对“发愤著书”说、“春秋笔法”理论、“实录”精神、“立言扬名”思想、“爱奇”审美趣味等几个“点”的讨论。其讨论又是褒贬评论多而具体分析少,非理性感悟多而理论研究少,重复意见多而发展深化少,解决具体问题多而理论提升少。这些研究虽然整体上为司马迁文学思想体系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是真正意义上的系统研究尚未能正式开启,从而为后人留下了广阔的研究空间。


  关键词:司马迁;文学思想;古代研究;学术透视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5)01-0141-12


  对司马迁(主要是《史记》)的研究源远流长,西汉刘向、扬雄即已肇其端,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研究成果汗牛充栋,“自汉至清,《史记》的研究专著达101部,单篇论文1435篇”①。然而,具体到对司马迁文学思想的研究,则并非已无拓展空间,相反,留下的学术空间和学术盲点还很大、较多。依笔者的理解,所谓文学思想,应该包括理论原则的阐述、作家作品的评介、审美取向及艺术趣味等几大方面。而现有的司马迁文学思想研究,则基本上是围绕着“发愤著书”说、“春秋笔法”理论、“实录”精神、“爱奇”审美趣味等几个“点”进行的,较少关注各“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其他问题的研究也是及而不深,将司马迁的文学思想作为一种体系去观照,做得还很不够。实际上,司马迁的文学思想颇为丰富,且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那个时代的人们所能认识到的文学问题司马迁都曾思索、论及。所以,本文在对司马迁现存文本客观细读的同时,拟对晚清以前的司马迁文学思想研究资料作一系统全面梳理与学术透视,以期找准未来研究的努力方向和着力点。


  司马迁现存的文本,除《史记》外,尚有《报任少卿书》《悲士不遇赋》《与挚伯陵书》残文及《素王妙论》片段。众所周知,他在如上文本中提出了著名的“发愤著书”说、“春秋笔法”理论、“立言扬名”思想等。之后,一代代学者就这些文学思想以及新归纳出的其他文学思想,展开了反复评说。


  一、关于“发愤著书”说


  司马迁这一著名学说分别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少卿书》,两段文字大同小异。《太史公自序》云:


  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②


  《报任少卿书》云: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


  收稿日期:2014-11-16


  作者简介:徐正英,男,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2)。


  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③


  可见,所谓“发愤著书”说,其基本的意思是忍辱发奋,从沉痛中奋起,用更加坚忍的毅力来完成传世之作,并且把因经历磨难而加深的对社会的认识与批评,融入到对历史人物的褒贬当中去。这一理论实质上揭示了文学 和发展。而这种判断、创造必须是在准确把握诗人人格、创作心态、作品美学内涵及流传影响等基础上,结合相关文学理论,才能得以实现,这种个性化的感知和判断,计算机是无法取代的。以唐代诗人李白、杜甫为例,李杜并称,自中晚唐已然,但至宋代,二人命运几经沉浮,杜甫终于超越李白,成为宋代文化的典范,李白屈居其后;就杜甫自身而言,宋两和清代是其研究史上的两个高峰,金元明是低谷,这其中的各种表现及背后折射出的文化背景、士人心态等因素,均需研究者深入追索、涵咏方能得知。可见,对于最为心灵化、情感化的文学而言,要揭示其发展规律、总结其发展历程,必须要研究者长期的知识积累、独到的感知领会,计算机在现代研究中虽然必不可少,但毕竟只能起到辅助作用。


  5.必须强化学术道德、遵守学术规范


  古籍数字化的发展,对研究者的个人素质和学术品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大量古籍数字化,使得研究日益“匠人化”,甚至出现“拼文章”现象。有的研究者以既有观点为基础,再辅以计算机,取利于自己观点的数据做支撑,从而很快完成一篇文章,不仅学者的个性化痕迹大打折扣,甚至有些文章断章取义、各取所需,对某些数据刻意回避;有的研究者在浩瀚资料中摘取他人观点,改头换面,罗列资料,虽多重复研究、乏善可陈,乍看却头头是道。更有甚者的研究者剽窃、占有他人成果,而不准确标注。为了纠正抄袭、拼凑等现象,目前已有相关防范软件系统,如中国知网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等。然而,软件并不是万能的,对古籍的利用大都不涉及版权,出版单位往往不能一一查对,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采纳孤证、杜撰数据等现象也时有发生。要彻底杜绝这些现象,仅靠外在的技术手段进行限制还存在一定难度,它要求研究者必须自觉遵守学术规范,提升学术品质,做真正富有创新精神、实事求是的科研工作者。


  古代文学研究者所应具备的素质是多方面的,以上仅是针对古籍数字化浪潮带来的冲击择要概言之。虽然信息化时代对古代文学研究者的学术素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但传统素养对研究者来说,仍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是新的时代条件下其学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研究者既要跟上时代步伐,掌握最新理论和技术,又要注重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古代文学研究的发展。

相关文章

刺绣,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服装设计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时尚感。本文将探讨刺绣工艺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其如何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展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和个性化的风格。

2023-09-07

园林花卉配置的色彩设计艺术是花卉观赏和园林美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合理的色彩设计,可以增强园林的审美效果,提高花卉的观赏价值。

2023-08-31
100%安全可靠 100%安全可靠
7X18小时在线支持 7X18小时在线支持
支付宝特邀商家 支付宝特邀商家
不成功全额退款 不成功全额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