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期刊-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传统文学研究论文1900字_传统文学研究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发布时间:2020-11-27 11:36:00

  导读:关于传统文学研究1900字在写作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特别难,不知道自己要怎样才能写作出优秀的论文来,所以也会觉得迷茫和无措,本论文分类为传统文学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关于关于传统文学研究1900字范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传统文学研究1900字(一):参与构建现代文学研究的精神传统论文


  【摘要】现代文学在近年来也逐渐受到人们关注,在对现代文学进行研究时,其中的精神领悟更加重要,并且要建立起正确的现代文学研究精神传统。许多现代文学作品都在反映着社会现状和作者的思想,要用正确的精神传统,研究现代文学作品。本文首先列举现代文学中的优秀作品,结合作者特点来探究现代文学精神传统的构建。


  【关键词】现代文学精神传统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0-0033-01


  现代文学毕竟距今已经半个多世纪,有些作品已经成为历史典籍,其文学典籍意义大于其文学意义,不过仍有很多作品是能够超越时代的。关于现代文学的分期,学界一般认为是1917至1949,即新文化运动到建国,不过这种界定往往经不起推敲,1917年之前也有白话小说,1949年新中国成立是政治事件,以政治界定文学并不严谨,何况还有港澳台文学的存在。现在学界有一种倾向,就是把现代文学的时间上限往前推,有推到清末的,最早的还有推到明晚期的,即与世界同步,现代文学作品已经对社会和人们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精神传统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现代文学中的优秀作品及作者特点


  鲁迅道:“我疑心将来的黄金世界里,也会有将叛徒处死刑。”鲁迅对这个社会的洞察力十分透彻。到今天读鲁迅,仍然是非常必要的,今天社会里的种种现象,鲁迅的书里早就都写了。鲁迅一生创作最多的是杂文,不过毕竟杂文是应时而作,现在理解起来有些地方可能有些困难。当然鲁迅还有小说创作,鲁迅的小说并不多,只有三十多篇,且都是中短篇,故事情节虽然浅显易懂,理解却需要一生。值得一提的是《故事新编》,以前人们不太重视,不过,今天人们对其评价越来越高。


  巴金:巴金作品《寒夜》,是一部不朽的作品。为什么说文学能超越时代,就是文学作品有一個永恒不变的主题——表现人性。《寒夜》这部作品虽然有一个抗战的大背景,但其中让人感动的东西属于任何一个时代。早年的巴金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作品中充满激情,巴金这个名字就是取自两位无政府主义大师,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所谓爱情三部曲,《雾》《雨》《电》(还有个短篇《雷》),其实应该是革命三部曲(为了躲避当时的审查),读读这几本书有利于理解今天的恐怖主义。巴金晚年的作品《随想录》非常值得读,是巴老一生思想的结晶,其中充满了一个知识分子对文革的反思。


  老舍:中国一百年间有两位白话语言大师,现代的老舍,当代的王小波。老舍最初是以写着玩的心态开始文学创作。老舍的作品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北京,比较书面化的口语,让今天的人读起来也绝对没有阅读障碍,这方面的佳作有《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小说有些时候是可以当历史读的,比如,据说美国今天讲授20世纪初的美国,会让学生去读《了不起的盖茨比》,这远比干巴巴的历史书有趣得多。另外中篇《断魂枪》绝对是佳作,其中可见老舍功力之深。


  曹禺:曹禺写出《雷雨》的时候年仅23岁。曹禺的四大经典剧作,除了《雷雨》外,还有《日出》《原野》《北京人》,这些作品都从多个角度展现出社会和人性,发人深省。


  还有张爱玲:几乎所有的现代文学都是感时忧国,张爱玲提供了另一种看待现代中国的新视角:大时代里的普通人,人生的安稳一面。很多时候,都会觉得张爱玲的过去,也是很多人的现在。


  此外,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活着》等作品也是非常具有文学精神价值的,余华就是强调时代背景下的人性,还原呈现一种压抑的气氛,其中小人物有自己的特性。他的作品有种生命力的体现,余华的文学能力在这个年代,可遇而不可求。


  二、精神构建


  现代文学值得读的作品太多,无法一一列举,当今,也是一个文化昌盛的时期,旧的文学样式在没落,新的文学形式还在不断探索中,不断借鉴外国文学的经验以期完善自己。作为研究现代文学的学子,要懂得在品味文学作品的鉴赏过程中,不断发掘和感悟其精髓。一些现代文学作品由于年代差异,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要设身处地进行分析,真正体会作者的思想,文学的主体和对象都是人,文学是人学,文学的全部本质就是人的本质。因此人是什么,也就决定了文学是什么。文学作品会对人的思想和行为都产生影响。同时,还要了解作家的个性和作品风格。比如,作家张爱玲的作品中有许多矛盾,张爱玲本身是一个享乐主义者,但对生活又充满了悲剧感,在品味其作品时,更要将作者的思想、个人特点、人文环境相结合分析。现代文学作品是我国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研究现代文学作品中,需要注意的事项非常多,精神传统的构建也非常重要,值得我们深思。


  作者简介:董军(1981年11月—),男,彝族,云南临沧人,硕士,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大学语文普通话公共教研室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语文及公共语言应用研究。


  传统文学研究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文化产业化背景下的传统文学研究论文


  摘要:发展文化产业是中国文化发展最重要的战略思想。传统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资源也正在被世界文化产业所关注,不可避免地被纳入到文化产业化的发展内容中。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之下,如何对传统文学进行持续而深入的研究,是值得从事传统文学研究的学者思考的重大问题。实际上,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化产业并非天生不容,它也有一个产业化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借助现代产业技术,对传统文学进行研究、保存与弘扬,也可在文学产业化过程中不断培养大众对传统文学作品的阅读习惯,在葆有传统文学原有风格及审美价值的基础上,不断地拓展其研究范畴。


  关键词:文化产业化;传统文学研究;技术便利;研究范畴


  一、传统文学研究遭遇文化产业化


  (一)文化产业化势不可挡


  文化产业是西方舶来的一个概念。中国也有文化产业,只是未明确提出这个概念。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并把文化产业正式写入中央文件①。此后,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在党的报告中使用文化产业的概念,详尽论述了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作用、发展要求和目的,明确了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区分,并把文化产业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密结合在一起。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从战略高度明确了“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2009年国务院发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把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0年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文化产业发展确立了目标。时至今日,文化产业化已势不可挡。传统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资源,不可避免地要进入到文化产业化的发展模式中来,成为社会生产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下,如何对传统文学进行研究,是值得从事传统文学研究的学者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研究者若仍以传统的文学研究观念痛批、拒斥文化产业化,否认传统文学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不仅不合时宜,也不利于传统文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对文化产业现象进行认真分析,认识其出现的原因和后果,找到传统文学研究与文化产业之间的联系,才是传统文学研究者应有的态度。


  (二)传统文学遭遇文化产业化


  文化产业与中国传统文学具有截然不同的产生和存在基础。文化产业的基础是现代工业社会,它的基本属性是 ,总收入高达3亿美元,成为迪斯尼公司生产利润最高的影片之一。此举向国人敲响了警钟,中国传统文学资源已经国际传媒资本之手转化为文化产品,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界的强大竞争对手。《2001——2002年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总报告》将中国传统文学视为“文化产业正在争夺的前沿”,有其独到的眼光。当我们从文化产业的角度来审视中国传统文学时,发现其与现代文化产业并非天生不容。


  (一)中国传统文学的产业史


  尽管中国传统文人创作的初衷不是为了牟利,但中国传统文学史上有左思作《三都赋》成,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间接推动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东汉以降,历朝都有文人作文收润笔,获资不菲,说明传统文学与经济收益并非水火不容。宋元之后,随着城市的发展,传统文学创作进入与市场相结合的时期。这样看来,中国传统文学也经历了产业化发展的历程。李向民的《中国文化产业史》将文学作为中国文化产业之一——文学业,对其发展历程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梳理。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学与产业的关联始于三代,彼时文学市场已有萌芽。西周采诗制度的设立,使得诗文市场得以萌芽,从此,中国传统文学与产业有了关联[1]42-44。文学市场与文学业产生于汉代,汉代帝王重文辞,对佳赋的赏赐颇丰,不少文人因文才得以进身。其时文人作文受谢、收润笔现象已经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专门从事文学创作的“文学之士”,文学成为一种职业。很多士人因为文学之才被收拢于王室、权贵门下,文学作品成为他们获取生活之资的主要依凭。如王粲、徐乾等七人曾被“三曹”父子笼络于邺下;张载、张协、张亢、陆机、陆云等二十四人出入于秘书监贾谧之门;沈约、谢朓等八人游于竟陵王萧子良门下。文人作文受谢也为当权者认可②,但彼时文学市场还不算发达。时至唐代,文学之风大盛,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多爱诗歌文章,“由汉代发轫的文学市场重新复苏,并迅速繁荣”[1]136。作文受谢、卖文取酬已不鲜见,并且出现了辑集、刻印、兜售诗歌的文学市场。且唐代科举制度下,以诗赋取士,故诗赋成为唐以后的中国人“一切事业的基础和前提。凡是识字断文的人,都是文学市场潜在的生产者和需求者。从业人员之多,使得文学业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文化产业”[1]182。到了宋代,文学市场十分兴盛,文人收润笔已经非常普遍,不仅民间请人作文必须付钱,而且朝廷也对宫廷文人实行独创的稿酬制度③。稿酬制度“将商业制度(市场行为)首次引入宫禁,并客观地改善了宫廷文人的经济待遇,有力地推动了民间和宫廷艺术经济的发展”[1]181。与唐代相比,宋代的文学市场出现了话本,中下层人民对文学作品的需求推动了文学产业化的发展。歌唱艺人、说书艺人与文学家之间的交易屡见不鲜,甚至有文人主动到市上推销自己的诗文,且有挂牌明码标价者④。由此可见,与前代文人相比,宋代文人的商业意识有所加强。元代杂剧和散曲的兴起得益于元代文学市场的发展,以文换取润笔的碑志市场、买卖剧本的才人与书会市场相继出现。明代首次将翰林院自内廷划出,成为外朝的正式常设机构,文学与经济首次统一于一家机构之中。明代文学市场已常规化、普及化,卖文为生的职业与卖文者远比宋代要多,名人文价三五年一涨,润笔物品五花八门,从字画文玩的“清品”到大米这样的“俗物”都有。盛名在外的大文人如陈继儒天天约请不断,家中金帛无数,竟“以润笔之资卜筑余山”。甚至邻国也争相或请名家为师,或以重金购名家之文,或付润资请名家为文,或请以名家文为式⑤。到了清代,文学市场有了一些新变,碑志市场几近消失,书稿市场和捉刀市场取而代之。中国文学市场转型过程中,文人卖文方式变得多样化,文学家的经济收入及其市场价格与其名气大小直接相关,文学市场交易也较前代频繁。


  (二)中国传统文学的大众化特质


  中国传统文学一直具备大众化特质。对中国传统文学进行梳理,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传统文学与大众之间的关系:从诗歌的源头《诗经》开始,中国传统文学即呈现出一种大众化的特质——集体歌唱。到了战国时代,除了屈原、宋玉等少数文人是个体歌者外,其余均为大众歌者。东汉末年,文章之学(文学)与经学分离,乐府诗正是民间百姓以杂言方式的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职业文人出现,这似乎偏离了大众轨道,但其间不乏民间大众歌者。南朝宋文帝元嘉之初,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后世称“元嘉之治”。《南齐书》卷五十三《良政传序》载:“永明之世,十许年中,百姓无鸡鸣犬吠之警,都邑之盛,士女富逸,歌声舞节,袨服华妆,桃花绿水之间,秋月春风之下,盖以百数。”从留存的南北朝民歌可以看出,当时民间大众歌唱的声音之嘹亮,反映了百姓的喜怒哀乐。唐代是一个文学为全民创作和消费的时代,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寻常百姓,人人能歌,人人善歌。专事读书造文为业的书生们也不再像汉儒那样苦守书斋“窗间老一经”,他们纷纷从宫廷和贵族庄园走向广阔的民间,和青楼歌伎、贩夫走卒、老婆孩子一起歌唱。除了诗歌,唐代还有百姓搬演、乐见、乐赏的参军戏、说话等文学样式,唐代文学的大众化特质毋庸置疑。宋词作为宋代标志性的文学样式,最初发自民间。后来文人觉得它太艳、不雅,便对其进行改造,使之变雅。在市井民间,无论是文人雅词还是民间艳词都在民间口耳相传,为大众所欣赏和喜爱。唐宋以后,元代的杂剧、散曲及明清的小说,其大众品质更加凸显。总之,大众化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学一以贯之的品质,其源自民间大众,后为少数文人改造,成为供社会主流和精英消费的雅品,最终又被文人士大夫向普通大众传播和普及。


  三、文化产业化包围中的传统文学研究


  文化产业化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传统文学研究要避开已不可能,何妨乘势而动,将传统文学作为文化产品来对待,按照文化产业化的路子去研究,对于传统文学的普及、流传、保存与弘扬未尝不是有益的尝试。


  (一)研究、保存与弘扬传统文学


  在传统的文学研究时代,研究者做研究需查阅相关文献时,必须亲自到图书馆或资料室去逐一翻查,若文献所在图书馆或资料室与研究者不在同一地方,还需车马劳顿前往,投入与收益无法成正比。信息时代的到来,获取传统文学研究资料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方式越来越便捷。当然,其中的某些电子文献只能作为研究者辅助性参考文献使用,在其辅助之下可以快捷而迅速地找到所需资料,这要归功于文化产业化时代电子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新媒介技术的引进和采用。电子信息技术未介入传统文学领域之前,文献的保存依赖于纸张,以纸本书籍的形式存在。纸张容易破损与老化,不便于保存,而且纸质书籍需存放空间。当电子信息技术介入,文献文本被翻刻成光盘或制作成电子书,其保存时间相对纸张要长得多,占用的空间要小得多。传统文学的研究立足于文献,文献保存期对其研究具有极大的影响。


  新媒介技术介入之后,传统文学经典不再局限于纸本传播,许多经典作品被改编成戏曲、影视音像作品或其他艺术品。被改编的传统文学经典以明清小说为主,如四大名著等,尤其是对《三国演义》的改编,在包括日本、韩国在内的整个东亚汉文化圈掀起了一股热潮,并形成了文化产业链。许多传统文学经典作品在没有被改编之前,只被精英阶层阅读和了解,教育水平较低的老百姓无法企及。经过改编之后的文化产品,让经典走出了书斋,走下文人的书架与案头,走进寻常百姓家,成为大家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从而使其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传统文学通过文化产业的运作,得到更为有效的传播,最大限度地弘扬了传统文学,实现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甚至一些濒临灭绝的文学作品通过文化产业运作被重新激活。中国传统文学作品借助电子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被制作成免费的电子图书或上传网络成为共享性资源,借助改编制作出大众文化产品,对传统文学的弘扬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培养大众对传统文学经典的阅读习惯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压力的加大,现代人逐渐失去了古代文人的“红袖添香”、“焚香煮酒”的雅兴,很难静下心来保持阅读习惯,更不要说那些经典的传统文学作品。在追求快餐文化的今天,传统文学作品很难满足大众的需求。读者追捧的是那些极具娱乐性、消遣性的文学作品、文化产品及文化活动,如由传统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影视音像作品、游戏动漫、主题公园等。而当传统文学作品被改编之后,如何葆有传统文学的个性、风格及审美价值,这是很多传统文学研究者担心的问题。很多人问现代技术究竟能够复制什么?是仅仅能够复制文学文本,还是连同作家的思想、风格一起复制?文学文本复制后,它的价值是否会降低?它的风格、审美价值是否会失落?传统文学在产业化过程中,传播范围逐渐扩大,对大众的影响逐渐深化。至于担心有些作品为迎合大众审美而在改编过程中与原著渐行渐远,以致于丢失传统文学的风格,笔者认为这种担心也是多余的。对于受众而言,他们并非被动地去接受,而是主动地选择与理解,从而进行再创作,其中不乏会有一些受众产生共鸣去阅读原著,大众的阅读习惯慢慢地被市场培养出来。于丹在《百家讲坛》对《论语》、《庄子》等中国传统文学经典的讲述就是成功的案例。尽管于丹对于《论语》、《庄子》的讲述包括她后来讲昆曲、古诗词均饱受争议,但不可否认,于丹在把读者引向《论语》、《庄子》、《牡丹亭》、唐宋诗词等文学经典的了解与阅读上,在培养大众对传统文学经典的阅读习惯方面功不可没。此外,曾仕强、傅佩荣、蒋勋等对于经典的解读,也对文学经典阅读习惯的形成作用极大。


  这些文化现象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传统文学研究的范本。当下,传统文学在文化产业大潮的裹挟下逐步走向产业化,被大众消费并对大众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积极的一面在于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推动整个社会的人文进步;消极的一面在于可能导致传统文学的风格及审美价值散失,给社会造成伤害。文化产业必须以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强化传统文学产业化过程中带来的良性影响,弱化或避免其负面影响。曾有位台湾文艺界人士认为,文学艺术可能在“产业”优先下成为牺牲品。笔者以为这大可不必担忧。在文学艺术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只要厘清艺术的公益性与赢利性的类别之分,认清并把握好公益性的艺术文化与艺术产业之间的界限即可避免此类情况。将文学艺术成果产业化,符合市场要求的就成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否则就只是一般的艺术活动或是文化事业。


  (三)拓展传统文学的研究范畴


  中国传统文学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若要对其进行产业化的开发,随便从中抽取一二,就能形成一条很长的产业链。以《三国演义》故事为例,它的产业化开发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电影《曹操与华佗》(1981年),电视连续剧《诸葛亮》(1985年),长篇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1994、2013年)、《卧龙小诸葛》(2001年)、《武圣关公》(2001年),电影《吕布与貂蝉》(2002年)、《见龙卸甲》(2008年)等。随后这股影视剧的热潮扩散到整个文化产业领域,图书《水煮三国》(2003年)、动画片《Q版三国》(2003年)、网络作品《大话三国》(2012年)。除此之外,还有各种从三国故事延伸出来的文化资源开发,如《三国演义》系列特种邮票(1988年)、三国人物(故事)、剪纸(2012年)等。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东亚各国纷纷开始播放中国电视剧《三国演义》;日本与韩国出现了以三国为背景的网络文化,如日本动画《三国志》讲述了三国时期“桃园结义”、“草船借箭”等著名典故。


  一直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学的研究局限于传统的文本研究,忽略了对经过产业转化之后的传统文学产品的研究,如将经典作品改编之后的动漫作品,根据原著人物形象创作的邮品、版刻、剪纸、泥塑、瓷绘、浮雕等工艺品,以及主题公园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在传统文学走向产业化的今天,我们应逐渐扩大传统文学的研究范畴,才能更全面、更好地阐释传统文学对当代社会的价值与影响。

相关文章

刺绣,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服装设计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时尚感。本文将探讨刺绣工艺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其如何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展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和个性化的风格。

2023-09-07

园林花卉配置的色彩设计艺术是花卉观赏和园林美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合理的色彩设计,可以增强园林的审美效果,提高花卉的观赏价值。

2023-08-31
100%安全可靠 100%安全可靠
7X18小时在线支持 7X18小时在线支持
支付宝特邀商家 支付宝特邀商家
不成功全额退款 不成功全额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