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期刊-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中外职业教育论文3600字_中外职业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发布时间:2021-01-22 10:05:00

  导读:中外职业教育论文3600字如何写作?不管是毕业生还是对于很多的职业学者来说,基本上都是需要进行撰写论文的,而不同的论文写作方式也都是不同的,所以想要写好自己专业的论文,怎么能少了参考相关的文献资料呢?本论文分类为职业教育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中外职业教育论文3600字范文供大家参考。


  中外职业教育论文3600字(一):中外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标准的构建探究及对比论文


  [摘要]课程标准的开发编制受课程模式、课程体系和教育体制的制约与影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建设起步较晚,虽然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职业教育课程和标准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分析、比较中外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和课程体系,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建设经验,建立和完善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是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探究;对比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7)03-0012-02


  一、各国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分析与比较


  从课程的不同层面看,目前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有以下几类常见的形式:双元型、三段型、实践渗透型、工学交替型。德国是“双元型”课程模式的典型代表,“双元型”课程模式注重实践与理论的同步,强化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保证了每一名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就体验了工作过程,增强了学习的实践性和时效性,无论是对学生还对企业和社会,这一模式都是有益的。我国和法国是“三段型”课程模式的代表国家,所谓“三段”就是指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这三个阶段,其中学习文化基础课的目的是为第二阶段的专业理论课打基础的,学习专业理论课又是为了最后的实习做准备,这样的方式过于理想化,其课程结构造成了理论和实践的分离,重知识的系统性,忽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难以培养学生的“工作过程知识”和基本工作经验,更难以培养出满足企业和市场需求的人才。“实践渗透型”以美国、日本等国为代表,该课程模式特征是将一定的实践活动渗入到课程学习中,课程内容力求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构建理论与实践的同步,但是也存在着弊端,把能力看作是孤立的行为,忽视了真实的职业领域工作过程的系统性。


  二、各国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现状


  (一)中国


  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课程体系基本上还是沿用普通教育的学科式,造成教学方式与教学目标之间发生背离。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三段型”课程没有办法很好地对这二者进行整合,导致理论与实践一直处于分离的状态,虽然我国正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探索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等课程体系,但是要走的路还很长。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门组织编制颁布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表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迈上了快车道。


  (二)美国


  近年来,美国的职业教育一直在进行改革,面对传统职业教育针对性差和就业面窄等问题,提出应当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和职業能力的主张,以此来适应劳动力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美国也因此开发了一系列的综合性课程,将先进技术融合到职业教育中,主张直接经验的获取,强调具备从业能力所必需的基本职业技能的训练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知识的传授,突出规范、价值和事实的主导作用。


  (三)德国


  德国的重工业在世界上处于优势地位,这与德国的工业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其中最大的功臣就是“双元型”培养体系,在这一体制下,学员每周在职业学校接受1~2天的理论课程,然后再到企业接受3~4天的实践工作,职业学校的任务就是利用专业理论来培训和辅导学员在企业中的实习工作。“双元”体系的本质是:企业和学校相结合,以企业为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为主。


  (四)英国


  英国职业教育坚持职业取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核心能力”,即在市场变化中适应和迁移的职业能力;工学交替的“三明治”课程与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将职业教育与技术培训融为一体,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实际工作和动手实践能力。但是,从目前来看,英国的现代学徒制也存在着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仅仅依靠松散的行业组织和企业主,没有权威机构和政府部门的指导是走不长远的,而且,教育机构和行业机构的责任不够明晰,不利于学习者的成长和发展。


  (五)法国


  法国的职业教育十分重视基础理论的传授,和我国同样采取“三段式”课程模式体系,学科系统性强,重理论、轻实践,很难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职业能力。我国与法国职业教育面临的共性问题是:课程体系改革要从本质上跳过学科体系这道藩篱。


  (六)日本


  日本职业教育体系是普通教育叠加职业教育,义务教育及高中教育的发展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日本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建立在高投入、高质量的公共基础教育之上的,日本职业教育体系在成立之初,就由国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管辖,造成了职业教育与工作岗位或者职业现场产生距离,使职业教育向偏重学理方向发展,加上企业的雇佣习惯,最终形成了学校教育(普通教育或学理性职业教育)加企业雇佣培训和社会机构职业训练的“叠加式”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在日本职业教育中,距离生产现场最近的是企业雇佣培训,是最直接的近观式职业训练。普通学校的职业教育远离生产现场,是理论取向的教学模式。间于两者之间的便是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尽管与职业现场存在一定的距离,但目标指向特定职业或工作岗位,所以技能与理论得到了较好的结合。


  三、中外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基本特征


  (一)共性特征


  首先,课程标准的内涵是一致的。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实际上反映了对学生某个学段学习结果的期望(预期的学习结果)。中外课程标准通常都包括几种具有内在关联的标准,主要有内容标准(划定学习领域)和表现标准(规定学生在某领域应达到的水平)。


  其次,课程标准不是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从教师教的角度出发,内容围绕教师的教学要点、考试的检测点来组织,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来决定上课内容,对内容的讲授缺乏反思与改进;课程标准则是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规定了学生在知识与技能等方面应该达到的水平。课程标准是关于结果的规定,因此,标准的目的在于引导、指导而不是控制、限定,不能硬性规定达到结果的手段和方法等。重在关注学生与教师在获取经验中不断成长和发展。


  再次,注重学习者“关键能力”。关注学生参与职业活动获得经验的感受与体会,突出让学生在观察、分析和感悟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技能,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以学生的现有经验为起点,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重视感知与体验、表现与 必须协调解决好学生发展的六个关系,即解决短期学习与长期工作、生活的关系;职场表现与学习能力的关系;职业院校组织改进与学生个人成长的关系;职业院校学生量的积累与职业教育质的变化的关系;学生个性发展与普遍发展的关系;学生勤奋努力与人生愿景的关系。


  其二,国际教育资源的引入。中国职业教育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德国“双元制”,到现在效仿澳大利亚TAFE学院、美国社区学院,还是比较浅层次的合作[3]。目前,高等职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处于散兵游勇的状态,重复花钱引进商务、会计、法律等三产专业,对国内需求量比较大的一产、二产专业鲜有关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数量越来越多,项目质量却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完善中外合作机制,支持职业院校引进国(境)外高水平专家和优质教育资源,鼓励中外职业院校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对包括医学教育的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4]。特别是众多举办康复医学、护理、口腔医学技术等医学或医学相关类专业的院校对中外合作办学表达了强烈的需求,希望引进更多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资源,进一步拓宽国际办学渠道,培养国际化医疗卫生实用人才。中外合作办学对提高整个高等教育质量、拓宽项目合作领域、提升办学水平、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打通上升空间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其三,国际教育思路的借鉴。研究表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针对高等职业教育中思想素质与能力培养要求,需实施相应的策略:转变招生对象与培养方向;走联合办学之路[5];加大中外合作专业的本土化融合度培养力度;实施中外职业院校合作办学项目,探索和规范职业院校到国(境)外办学;构建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注重培养符合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求的本土化人才;积极参与制定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开发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中,平衡教学的针对性与适应性;建设新型师资队伍;加强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建设。这些措施都是中国职业教育应当向国际合作借鉴的方面。


  其四,国际课程的落实。包括医学教育在内的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关于职业教育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不能寄希望于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引进“核心课程包”“资格培训包”就能迎刃而解。要成立中外合作办学及课程建设指导机构,对高等职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培养全过程进行系统设计,对课程进行引进、消化、吸收与创新,才能最终实现国外先进教育资源本土化的目标。


  1.2中外合作办学的主要特点


  目前,国内各医学院校均不同程度地开展对外合作交流。医学教育具有行业的特殊性、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6]。当前我国进入深化医改的关键时期,卫生职业院校和医学院校培养的高层次实用人才远不能满足医改提出的需要。


  其一,就人才需求来看,能通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总量不足,质量欠缺。其二,就培养过程来看,中外合作举办医学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不优。其三,就培养质量来看,中外合作举办医学高等职业教育项目培养的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


  基于国际化视野、适应经济对外开放的需要和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以中外合作举办医学高等职业教育现状调研为基础,深入分析总结合作办学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体制改革的权变理论、学生的核心能力形成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等为工具,改革创新医学高等职业教育合作办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出医学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有效形式,推进医学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7]。


  1.3中外合作办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基于当前中外合作举办医学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调研,分析总结关键问题;其次,以中外合作举办医学高等职业教育人才需求分析为研究起点,了解中外合作举办医学高等职业教育规模需求与能力需求;再次,在分析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核心能力的基础上,着重归纳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人才的选拔与培养的规律,推出培养体系、培养模式、教师培养机制、招生体制、管理体制等改革措施;最后,借助体制改革的权变理论对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教育体制机制创新展开讨论,并通过政策分析、专家访谈等提出可行性的合作办学政策建议。


  2目前存在的问题


  2.1在教育制度方面


  计划化模式严重,无论在招生计划、专业设置,还是在培养目标、教学大纲等方面,政府都有具体要求,不利于高等职业院校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培养适应国际变化的学生;学校内部权力失衡错位,偏重按照行政管理的模式治理;低淘汰问题有待解决,淘汰制度未能得到很好执行;培养单位单方面服从制度环境的合法性机制,不考虑组织运作效率,容易造成组织趋同[8]。


  2.2在招生和培养方面


  招生方式和内容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考核内容单一,使潜在人才被拒之门外;且重知识,轻能力;也缺乏对报考者动机和态度方面的评价;如加复试,则缺乏程序公正,甚至出现权力寻租现象。目前培养出的学生“平而不尖”,缺乏真正具有创新精神的国际视角的拔尖人才。课程教学环节通识教育内容不足,专业选修内容不足,且普通课程与中外合作办学的外方课程缺乏整体考虑和有效衔接[9]。


  2.3在质量监督体系方面


  质量评价单一,国内教师容易把考核成绩作为唯一目的,压抑了创新性思维的成长[10];导致国内培养模式趋同;缺乏对中外合作培养过程的监控,不能全面考察国际班学生培养过程和培养质量,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不大;对国内外培养单位的监督过程中所产生的相关信息,未能及时公布[11]。


  2.4在培养保障机制与奖助体系管理方面


  忽视独立于国内外院校、政府之外的第三方监督机制的作用,中外合作项目未能直接面向社会自主招生,积极参与市场竞争[12]。


  3主要原因


  面对国家职业教育创新体系建设的新挑战、社会进步与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新需要,以及国际高等职业教育的新趋势,我国的医学类国际化拔尖创新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还有提升空间,在培养模式上存在着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


  3.1主要表现


  (1)培养目标单一固化,课程设置中外融合度不高。中外合作医学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在体系上缺乏层级性,教学“中专化”“高中化”,与中专生及本科生课程拉不开档次;部分课程内容陈旧,缺乏前沿性和创新性;课程教学没有实现学分制,不能规范地安排教学和课程考试;考核以死记硬背为主;且公共基础课程设置偏多,实践课程严重不足,体现不出国际班的改革创新性[13]。


  (2)学生培养质量不高。培养质量保障不足是当前的主要矛盾,具体表现为创新及创新力不够,基础坚实但宽广度不够。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学生教育出现低质化的倾向,大专生的创新能力基本丧失。因此,传统的大专生培养模式亟须全面变革,目前主要的改革观点如下:一是树立国际知识本土化的育人教育理念。传统的培养过度关注“记忆”“分数”,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不注重问题的提出和知识创新过程的溯源,从而束缚乃至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下,更应坚守高等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更应关注教育的“人”本身,把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二是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全面培养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高等职业教育领域需要“拓宽专业,淡化专业,加强基础,注重融合”[14]。


  (3)统筹考虑,积极探索专—本贯通的国际化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一些对基础理论和系统专门知识的学习及掌握有很强的连续性要求的基础学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通过与国际接轨大大缩短攻读本科学士学位所需的时间,促进国际化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和完善[15]。


  3.2人才特征


  (1)在需求层次上,医学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最重要的是面向卫生基层需求并紧扣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要,按照现今对卫生健康的实际需求,培养与之相匹配的国际知识本土化的医学类创新型应用型专业技能人才,培养造就具有领导潜质的职业人才也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2)在人才供求上,存在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需调查如何实现安徽中外合作办学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教育规模与高等教育人才需求的情况协调发展。现有研究表明,目前大学生呈现供求失衡现象。现状是卫生类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减缓,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毕业后存在一定程度的就业难现象[16]。


  (3)在具体人才质量需求上,当前拔尖医学类创新国际化应用型专业技能人才极度匮乏,医学类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质量跟不上我国当前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人才需求,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人才质量的需求分析,学者们认为人才质量的提升关键是要深刻把握和遵循人才培养的规律,探索有利于医学类国际化创新型应用型专业技能人才成长的制度与文化[17]。


  4对策探讨


  理论上在改革和制度创新的过程中,既要有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也需要地方和高校在具体的执行中提供支持,具体分为以下三个层面:


  在国家层面,完善体制改革,深化教学改革,改变医学学科专业设置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状况,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创新招生选拔制度。切实确立招生单位在学生选拔和培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考试机构提供考试服务,政府部门负责宏观调控和监督。


  在政府层面,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落实院校办学自主权。政府对中外合作举办医学高等职业教育组织的控制不应固守计划经济方式,而应积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给予高等职业院校更多的自主权力等。扩大医学高等职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自主办学权,使院校能及时地根据区域供求关系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需求的结构平衡[18]。


  在院校层面,应加强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能力。进一步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与贡献水平[19];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领域;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等。落实学生淘汰制度,竞争中有淘汰,能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拓展医学高等职业院校特色发展的制度空间[20]。

相关文章

单亲家庭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议题,这些家庭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包括如何为孩子提供稳定的环境、如何处理个人和家庭问题,以及如何确保孩子的健康发展。

2023-09-09
100%安全可靠 100%安全可靠
7X18小时在线支持 7X18小时在线支持
支付宝特邀商家 支付宝特邀商家
不成功全额退款 不成功全额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