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期刊-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教育历史研究论文5300字_教育历史研究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发布时间:2021-04-07 10:02:00

  导读:教育历史研究论文5300字应该怎么写?相信在生活当中总是会有很多人因为论文的写作而感到特别的苦恼的吧,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才能写作出优秀的论文来,本论文分类为历史教育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教育历史研究论文5300字范文供大家参考。


  教育历史研究论文5300字(一):中国古代蒙学教育发展历史研究论文


  摘要:蒙学教育是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的起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育阶段,兼有知识学习和道德教育的双重责任,对儿童成长与学习的意义重大。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历程中,蒙学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系统梳理蒙学教育在古代朝代更迭中的发展变化,深入了解蒙学教育的历史演进,探索蒙学教育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蒙学;古代教育;历史研究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重视教育的历史传统。古代称孩童进入书塾学习读书写字为“开蒙”,一般年龄在三至四岁,作用在于使人摆脱愚昧,接受文化教育。胡适先生指出:“向来小孩子开蒙念书,照规矩是《百家姓》《千字文》、‘四书’‘五经’。”古代启蒙教育之初还会举办拜师礼,即“开蒙礼”①,目的在于营造尊师重教、崇礼崇德、行正行善的文化氛围。《养正遗规》中说:“蒙以养正,圣功也。而养正莫先于礼。盖人之自失其正。以自外于圣人之途者,率以童幼之年。”②意思是说,给孩童启蒙,是行圣人一般的功德,意义极其重大深远。中国古代蒙学教育有着悠久绵长的历史,在传统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经历朝历代的继承发展,积淀了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


  近年来,学者们对于蒙学教育的研究日趋深入,在蒙学教育方面出现了大量著作和论文。调查发现,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蒙学教材、教学方法、教育理念、对当代语文教学的启示等方面,系统梳理蒙学教育发展历史的研究数量较少。如陈艳华(1999)具体分析了蒙学教材繁荣发展的三个阶段——秦汉、唐宋、明清时期,并且总结出了蒙学教材的发展特点。此外,前人的研究还较多分朝代研究蒙学教育的阶段发展,如孙名瑶(2019)在分析宋朝蒙学教育的同时,探究其对当代启蒙教育的启示。赵宏欣(2017)以三部蒙学经典读物为例,探讨传统蒙学的教育理念。孙太宇等(2012)梳理了蒙學教材的发展历史,从中总结启蒙教育的特点。以上学术成果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本文将系统梳理蒙学教育在古代各朝代的发展变化,探讨相关原因,总结发展特点,深入研究蒙学在古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演变。


  1.商末周初时期——最初的蒙学


  关于蒙学最早的论述来自中华文化的源头《易经》。《易经·蒙卦》指出:“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注云:“童蒙之来求我,欲决所惑也。”蒙卦这一卦名有其来由。蒙卦是《易经》总六十四卦中的第四卦,蒙为蒙昧、无知。序卦中提到:“蒙也,物之稚也。”即蒙代表初生的幼稚阶段。唐朝著名经学家孔颖达有云:“蒙者,微昧暗弱之名,物皆蒙昧也。”蒙卦以卦象论,属山水蒙,山为止,水为险,正是险在眼前而不自知,因此此时最需要教育和引导。唐代诗人杜甫诗云:“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对此做出解释:儿童刚初生时仿佛山里的泉水,清澈、纯正,如果不加以教育,放任其自流,就会变得污浊。彖辞指出:“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也就是说,人在蒙昧时期,如果能打破迷蒙,就能渐入佳境,步步高升。此时要引导孩童诚心求学,独立思考,掌握规则,使孩童受到启发促进其发展。


  古代特别重视儿童教育,把刚开始的教育称为启蒙,也称“开蒙”,指孩童开始学习受教,开启蒙昧,明白事理。童蒙养正、发蒙之说皆源于此。


  2.西周时期——最早的蒙学教材出现


  夏商两代,蒙学读本无史料可考。班固《汉书》记载:“《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③可知我国古代出现最早的识字教材是西周的《史籀篇》,是当时用于孩童教育的教材,现已亡佚。《史籀篇》是 影响的具有普遍性和连续性的社会活动或个人活动。所谓历史研究方法,就是借助于对相关社会历史过程的史料进行分析和整理,以探求研究对象本身的发展过程和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而历史研究法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3]一是总的原则,即从别人不在意的冷门材料中拣择出有用的史料。二是头脑要敏锐,懂得见微知著。三是耐心。倘若确立了一个选题就应该进行彻底精密的研究,非要水落石出不可。四是注意冷门史料的搜集。冷门史料,指的是能够证明在某一个时代没有某一件事情的史料;与之相对的是具体史料,是能够证明在某一个时代发生了某件事的史料。五是永远不能缺少对史料搜集的信心。


  2传统历史研究法在古代文学中的运用


  所谓社会历史研究法是一种按照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去解释文学活动的文学研究法。其实在中国古代是没有“社会历史研究法”这个术语的,但事实上由古至今的研究者却一直在使用着这一方法。从最早的“诗言志”开始,人们就注意到了文学以文言志的特殊功用。古人认为文学是可以沟通天人之际的,与民族、家庭、政治等诸多方面都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文学的社会功用从来都没有被人们忽视、放弃过。孔子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孟子说要“知人论世”,班固直言文学的目的就是“观风俗、知得失”。于是,文学的社会功用就一直被历代诗人们自觉强调着。社会历史研究法则更为注重“论世”,即把作家、作品放到得以产生的社会、时代、事件等周遭世态中去考察。即要理解作品,则必须先了解作家生平,而要弄清作家,又要先了解社会世情。这样,弄清周遭世态似乎是理解作品的关键。


  在中国,有许多研究者也认识到了这一点,陈寅恪[4]先生作为一代史家,在数十年前就注意在文化环境中映照历史事实,以诗文证史,发现背后的文化因素。虽然,陈寅恪是从历史学家的角度对诗文进行诠释,但他采用的这种文化背景分析与文史互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却为文学界以传统的“知人论世”心态进行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


  如周勋初[5]在写《李白评传》时,也是大量的运用了社会历史研究法,将李白置于其所处的地域、家庭、时代文化中,说明了李白在深受西域文化,蜀地方文化以及道教文化的影响下,其思想屡屡与主流的儒家文化产生冲突,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剧命运。


  作者将李白回归于其素习的纵横家学说及其家庭的胡族文化背景中,指出造成李白悲剧命运的必然性。也使我们对李白的人生遭遇有了更清晰明了的认识,在叹息李白人生际遇的同时,也更理性去解读李白。


  以上的例子中,只要将被研究对象放归到其所处的特定的社会历史之中,我们就可以把许多在现在看到很不可思议的东西明朗化,使被研究对象的最终结果有了必然性的因素。而社会历史研究法的用处不仅在于可以认识事件发生的因果,更能使我们更清楚的认识事实真相,动摇那些看似已被定性了的结果。


  在文学范畴的传统社会历史研究法往往要跳出作品之外寻求更深层次的理解,而非一般地直觉。社会历史方法善于透过作品而试图窥见其所得以产生的宏大社会历史背景,并根据这一背景去解释作品。因而这种方法的主要魅力便在于探索作品背后的社会历史背景,这是其他方法所无法比拟的。但在传统范畴的社会历史研究法还是不够全面的,而且其中也难免有因为多少夹杂了个人喜好而造成的认识偏差。


  3历史研究法在教育研究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而教育学范畴下的历史研究法作为传统社会学历史研究法的重要分支,又具有和文学范畴下的历史研究法有何相似点和不同点呢?


  教育研究中的历史研究法就是以历史研究法来研究教育中的诸多现象或问题,其中包括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等。其中,教育研究中的文献法,就是对于文献进行查阅、分析与整理,从而找出某种教育事物或现象本质属性的一种研究方法。教育研究中的内容分析法,就是对某种教育文献的内容,进行客观、系统的分析研究,并进行量化描述,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6]


  对于历史研究法,在我国教育界,许多学者都热衷于将其等同于文献法、内容分析法的代名词,并将其方法结构简化为判断所研究问题要达到的目标。实际上,历史研究法是一种严谨的、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在教育研究中运用历史研究法,就如同历史研究一样,只有理解这一具体方法使用的要求,研究者才能更好地提高研究的信度,得出准确的结论。对于如何合理地使用历史研究法,下面结合一些常见的错误认识予以说明:


  3.1注重对材料的搜集、分析和考证。


  历史研究法要求研究者一定要广泛搜集材料,尤其是重视原始材料的搜集,仔细核查材料的真实性。


  面对浩如烟海的材料内容,一方面研究者需要重视对材料的搜集、辨别;另一方面,对于材料的选择,一定要注意尽可能不受政治、宗教、种族、文化与个人世界观上的偏见的影响。对于教育研究来说,第一手的材料相当重要,转手引用翻译作品或者二手材料,材料的信度将会被降低。[7]所以,研究他国教育问题或者进行中外教育比较时,查看原文资料或者第一手的材料至关重要。


  历史研究法要求研究者注意研究材料来源及对材料的分析与鉴别。研究材料主要有两个来源:原始来源(第一手材料)和间接来源(第二手材料)。研究者在研究时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第一,材料的来源如何?它是否是第一手的材料?材料本身的叙述或论证是否合理、缜密?第二,所用材料是否掺杂有后人的意见?曾否被人修改?第三,原始材料追查不到时,允许使用最早的转手材料,但转手材料不能代替原始材料,研究者是否知道这是历史研究法的一个基本要求?第四,作者记载材料的动机与态度是什么?研究者一定要追究该材料是否客观,能在多大程度上说明当时的情况,避免材料使用的以偏概全。[8]


  3.2要求研究者关注材料的时间性和地域性。


  研究材料出自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这是非常重要的,决定着论著引用的材料说明的时期和地区。


  3.3要求研究者能够深入到具体的社会情境中,进行分析与思考。


  历史现象复杂多变,教育问题同样如此。教育研究需要科学地阐明教育现象异同的原因,而不是单纯罗列现象。研究者应从具体的实际出发,对具有可比性的各种教育现象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异同比较,从而探求出相同或相异的教育现象的具体原因,及其与社会发展原因的联系,进一步加深对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教育现象实质上是某一时期的一种思想、文化、认识在教育中的反映,而历史上的思想、文化、认识又是与当时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密不可分的。所以,进行教育研究需要研究者具有历史的眼光。例如,对中国古代女子教育的研究,我们要结合历史上不同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有些人总以为古代妇女地位非常低下,饱受夫权和父权的压迫等,其实这些只是明清时期的现象,与那时候道学的传播有很大的关系。我们不能以“古代妇女地位非常低下”的有色眼镜来看待整个古代妇女教育问题,这容易造成我们在选择材料时的以偏概全或盲目性。


  3.4要求研究者综合看待材料的价值。


  历史研究法是通过对材料的搜集、分析与整理来进行研究的方法,它只研究材料所能反映出来的那个时期的教育问题或教育现象。由于材料本身具有主观性,所以材料的可信性也要通过其他材料来进行判断。历史研究法要求研究者综合看待材料的价值,研究者在查找与分析材料时,一定要重视反证材料。只有将这些材料放到一个变化过程中通盘理解,我们才可能分析出反证材料的真实价值,通过材料对比,对研究问题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认识。不能因为自己研究的需要,罔顾选取材料的缺陷,任意使用材料。如果材料观点分歧甚大,此时只能求同存异,选择使用材料中的相同部分。


  结语:


  历史研究法是一个寻找事实,然后使用这些信息去描述、分析和解释过去的系统过程。解释是历史研究过程的核心。教育研究法作为传统历史研究法的重要分支,其主要的研究步奏大体是相似的。其不同点也在侧重于各自学科领域的不同和文化背景间的差异。历史研究法主要适用于研究过去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理论。包括:对各个时期教育发展情况的研究;对历史上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理论观点的研究;对一个时期教育流派、教育思潮的分析研究,以及对不同教育流派理论的比较研究;对一定时期教育制度,如法令、计划、政策等的评判分析;对外国教育发展状况的分析;开拓新的教育领域。通过历史研究,有助于我们借鉴历史经验,预测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

相关文章

单亲家庭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议题,这些家庭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包括如何为孩子提供稳定的环境、如何处理个人和家庭问题,以及如何确保孩子的健康发展。

2023-09-09
100%安全可靠 100%安全可靠
7X18小时在线支持 7X18小时在线支持
支付宝特邀商家 支付宝特邀商家
不成功全额退款 不成功全额退款